天津大学实施“师友计划”的信息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该校在专业教师中选聘了730位教师担任“师友”导师。 这种“师友”,就是本科生导师。其实在此之前,已经有好几所“双一流”高校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北京科技大学在2018年实现本科生全程导师全覆盖;东南大学在2019年推出导师制,导师从包括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及院士在内的2800多专任教师中择优选任,平均每位导师在每级指导2名本科生;中南民族大学在2020年开始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源于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在世界各高校中被广泛推广。二十年前,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率先试点全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这一“舶来品”便开始融入本土高校。此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知名大学纷纷试水。而今,越来越多的“双一流”高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该项制度带来的“好处”也越来越明显。 1) 实际上,许多人只知道有研究生导师,不知道有本科生导师。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本科阶段,对学生进行管理,并指导学生学习的学校工作人员是辅导员,所以很多人在听到本科生导师这个称呼的时候,以为就是把高校辅导员换了个名字。 高校辅导员主要负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心理健康以及班级的党团建设等事务,他们会管理一个或者数个班级,他们的身份是行政人员,大多数不带课或者带少量的课,晋升也基本走行政路线。 而本科生导师则主要在一线教师中选聘,他们通常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沟通能力,师德师风高尚,主要从学业规划、职业规划、人生规划等方面给予本科生指导性意见和建议。有些高校,本科生导师会对接数个本科生或者数十个本科生;有些高校,给每个班配备一个本科生导师。 在导师的选择上,各校有各校的方式,比如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本科生导师的遴选就按照个人报名、系(中心)推荐、学工办审核、学院研究聘任这样的流程进行,原则上每个本科生班级配备1名班级导师。 可见,高校辅导员是专职工作,本科生导师是兼职工作,他们工作性质不一样、工作重点不一样。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是管理学生和班级,教学和科研工作是次要的;本科生导师的主要工作是教育教学和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之余抽出一些时间跟学生交流学业规划、学科竞赛,并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2) 许多“双一流”高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这个方向毫无疑问是对的。 众所周知,大学教师通常不坐班,有课就来,没课就不来,而且上完课就走,不怎么在学校逗留。在读本科生一般没有任课教师的联系方式,也不好意思打扰任课教师,所以很少跟任课教师接触。他们如果在学业上遇到困难,是找不到问询对象的,时间长了,就会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 设立本科生导师,就是为了打破这种困局,增加师生间的交流接触及除课堂外的良性联络,激发本科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本科生教育的质量。 再者,本科生导师不仅仅来源于青年教师,也包括院士、国家杰青等众多“学术大咖”。本科生们接触到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得到他们的指导,未来会更有潜力。 方向是对的,但我们不能流于形式,因为部分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变得有点像另一种形式的“辅导员管理制”。由于导师平时有教学任务在身,他们很少与本科生私下接触,有些学生抱怨:“四年下来和导师只有几面之缘”。另外,由于导师是院系分配的,学生自己没有选择权,分得好不好全靠运气。 好在许多大学都在努力改进相关制度和流程。以南开大学为例,该校规定“导师”每学期咨询时长不少于8小时,学校给予参与学业指导的教师100元/小时的工作补贴。为了提升学业导师的工作质量,南开大学相关工作部门还建立了“实施—评价—改进—实施”的闭环系统,通过学生评价、导师自评、校内互评,保障工作成效。 不仅如此,一些高校也在控制导师指导的本科生人数,力求保质保量。比如复旦大学,要求每位导师指导学生人数最多不得超过40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规定受聘导师要带多个年级10名左右的学生。 相信未来制度一定会越来越完善,效果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今日话题:你上大学的时候有本科生导师吗?你经常跟导师交流吗?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轶工坊
扫描上面二维码,微信咨询
落户上海咨询热线:13671738356
公司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虹桥路777号
咨询热线
13671738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