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颁奖大会暨“中国转型过程中的问题”青年论坛,2017年3月21日在上海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学术月刊》、《社会科学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文艺理论研究》等高校和学术机构的获奖代表、评审专家、理论媒体人士共60余人,出席了会议。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燕爽到场致辞。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燕爽到场致辞。 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由上海社联《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于2014年设立,每年从国家社科规划资助基金和社联办刊经费中拿出10万元奖励40岁以下的优秀青年学人。 第二届(2016)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征文活动,以“中国转型过程中的问题”为主题,面向全国青年学人征稿,意在引导青年学人立足自身学科根基,关注中国转型过程中的基本问题,以期鼓励青年学人深入中国实际,自主拓展,大胆创新,推进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度观察和前瞻研究,为中国问题的研究和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创新培养新生力量。 历时一年的征文活动,共收到872篇投稿。《探索与争鸣》编辑部组织专家进行了三轮匿名评审,最终评出了一等奖1名,奖励人民币元;二等奖2名,奖励人民币5000元;三等奖9名,奖励人民币3000元;提名奖13名,奖励人民币1000元。这25名获奖者分布在全国各地,分别来自19所高校。(获奖名单后附) 为第二届(2016)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一等奖获得者颁奖。 为第二届(2016)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二等奖获奖代表颁奖。 为第二届(2016)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三等奖获奖代表颁奖。 据《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介绍,本次征文活动800多篇投稿呈现出视角多维、话题多元、结论多样等整体特点。而25篇获奖论文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关注并试图求解中国转型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如后城镇化回流与农民工价值实现、国有土地左边法律右边“后遗症”防治、中国中产阶层“邻避运动”视角、中国西部乡校再生产机制、网红直播与情感劳工、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学使命等。 高校青年教师和博士研究生是此次青年理论创新征文的主力军。其中高校青年教师投稿189篇,占投稿总数的21.9%;博士研究生投稿494篇,占投稿总数的57.3%。这一方面反映了高校青年教师和博士研究生相对于其他青年学者,有着较强的研究能力和论文撰写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高校青年教师和博士研究生有着较大的论文发表压力。 来稿作者学历比例。 本次全国征文活动涉及的学科包括党史党建、法学、管理学、国际问题研究、教育学、经济学、历史学、马列科社、民族学、人口学、社会学、体育学、图书情报档案学、文学、新闻与传播学、艺术学、语言学、哲学、政治学、宗教学等20个学科。分析可见,来稿基本涵盖了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与深化改革密切相关联的学科的论文投稿数量和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学科。 来稿作者学科分析。 来稿关键词分析。 而对这些来稿文章的主题、关键词、研究方法等进行综合研究和样本分析,无疑能了解当代青年学人在关心哪些问题、他们的思想状况、学术研究方法和范式。《探索与争鸣》编辑部通过分析来稿关键词发现: (1)当代青年学人不满足于只做书斋里的学问,他们也关注象牙塔外中国的转型发展、改革创新。 (2)青年学人热切关注和积极思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3)青年学人有着适当的“学术焦虑”。 (4)教育问题是青年学人关注的热点问题。 (5)信仰问题关乎行动,青年学人在多元话语中积极讨论信仰问题。 (6)青年学人如何践行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创新。第一,大部分征文不局限于学科内部讨论问题,希望通过跨专业的研究,创新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第二,这些论文也不拘泥于特定的学术范式。第三,这些论文通过深入探究和思考时代问题,关注当今极其新潮的话题,如网红、直播、玄幻小说、流行语等,具有鲜明的青年特色与时代特征。 第二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颁奖大会暨“中国转型过程中的问题”青年论坛合影。 在获奖的青年学者中,博士研究生和讲师占较大比重。其中,有一位本科生的论文从众多来稿中脱颖而出。这位唯一的本科获奖者田乐乐,来自上海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获奖论文为《情本体与人的主体性之萌发——联结传统与现代的章太炎》。生于1996年的他,为何会选择章太炎作为论文主题呢?目前就读大三的他,学术训练与积累来自何处?澎湃新闻对田乐乐进行了采访。 澎湃新闻:你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论文主题?你的问题意识是什么? 田乐乐:这个主题瞄准的是中国近代史,近代本来就是一个连接古典社会与现代社会的转折点,知识结构比较复杂,古今中外四个维度在“近代”这个点上是交汇的。我之前就把近代史作为自己学术起步的方向,所以就选择了这个领域写论文。 澎湃新闻:近代史的学术和思想人物可谓星光灿烂,你为什么会选章太炎呢? 田乐乐:“五四”的确星光灿烂,最璀璨的可能就是鲁迅、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那个时期。但在“五四”之前的那个时期,受关注度远没有“五四”那么高。有一个说法叫做“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但从晚清是怎么到“五四”的,我们现在的梳理还不足。这就是为什么我把视角聚焦于“五四”之前。 那为什么选择章太炎呢?我认为现在对章太炎的关注还太少,对他思想的阐释还不足,不如对康有为和梁启超那么多。此外,我大一时的关注点在鲁迅,后来想着往他的上面去追,就发现了他的老师章太炎。然后我就想着写写,有一天突然有了灵感之后就写了一篇,交给了在上海大学下属的上海电影学院任教的郝一民老师。老师觉得写得还挺好的,他知道《探索与争鸣》杂志有一个青年理论创新征文比赛,就建议我投稿。我说老师您定就好,他就帮我投过去了。 澎湃新闻:郝老师是教文学专业的吗? 田乐乐:他一开始是研究现当代文学的,现在在做传播学。我是大一时候听了他的课,由此认识的。 澎湃新闻:我发现你在论文中引用了较多关于1980年代的文献和资料。作为1996年出生的人,你是怎么对那个时代产生兴趣的呢? 田乐乐:还是和郝老师有关。他在我大一的时候,就开始把我往学术之路上引导了。当时他推荐我读思想史的书,就是推荐的李泽厚的思想史著作。我看了李泽厚的书,又接着看了些他周围的人的书。 并且,郝老师本来就是1980、1990年代研究现当代文学比较出名的人,他也会和我讲一些当时的思想。所以我对1980年代还有些了解。 澎湃新闻:你对“五四”和八零年代都有一定了解,你认为那两个时代和我们现在比,有什么区别吗? 田乐乐:我们现在的学术和“五四”时期相比,还是有不少发展和超越之处的。当然我们现在大师不如“五四”时期那么多,但我们也要看到,学术的专业程度越来越深化。“五四”的大师处于传统到现代转型的阶段,非常左边博学右边,和现在的学者相比,两种知识分子是不太一样的。这是一个差别。但我们也不必看低了我们这个时代。 “五四”时期,人们的政治热情比较高。我们现在则是“散文时代”,对生活情趣等方面的追求更多一些。 八零年代的话,我知道的也不足,只能谈谈对我老师的八零年代的感受。八零年代是郝老师的青春期,现在则是我正好处于相似的人生阶段。我的老师呢,是一个比较理想主义的人,是思想很活跃的人。八零年代思想风云激荡,既有西方理论的输入,又有中国自己理论的独立,也是我们当今时代的一个思想来源,塑造了今天的时代。 澎湃新闻:你在写这篇论文的过程中,和老师或同学沟通交流,向他们征询过意见吗? 田乐乐:主要就是和郝老师商量。我一开始写了核心部分,交给老师看过之后,他建议还要加一些文献综述,就是对已有文献的梳理,这样文章脉络会更清晰,也能找到自己思考的不足;然后也要做一些总结,对当今社会作一些勾连与评价。所以我又根据他的意见进行了修改,就是现在的成稿。 澎湃新闻:从这篇论文中可以看出你的阅读量很大,你的阅读习惯、阅读量是在你进入本科之后养成的吗? 田乐乐:我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开始阅读古典文献、通史类的读物了,比如《老子》、《庄子》、《论语》、《史记》、《汉书》、《清史稿》等。这些书在我的高中图书馆都可以读到。可以说有一点点基础吧。 后来进入大学之后,遇到郝老师,他有意识地把我往学术方面带。2015年我大一,是《新青年》创刊一百周年,郝老师那边召开了一个研讨会,他让我在研讨会上发言,上海交大也有一个类似的研讨会,他让我做做相关的论文、试试参会,所以我当时就阅读了大量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文献。可以说2015这一年就又打下了一些基础吧。 澎湃新闻:你的高中是在哪里读的? 田乐乐:河南的信阳高中。我们高中还比较注重素质教育吧,高一高二都会正常放假,有很多空闲时间可以阅读这些书。 澎湃新闻:高中有时间读书的话,有些人可能会选择读西方小说,你为什么会对中国古典读物感兴趣呢? 田乐乐:我爷爷很喜欢古典读物。我小时候经常会在他旁边看他读书,也会去翻他的书。我对我爷爷的感情很深。他在我小学毕业的时候就去世了,我会经常看他留下来的书,他的爱好就变成了我的爱好。 澎湃新闻:你大四毕业之后的未来打算是什么? 田乐乐:应该会继续读书。 《探索与争鸣》第二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论文获奖名单: 一等奖 冯庆(中国人民大学)《义气论——春秋叙事、威仪视觉与江湖治理》 二等奖 王衡(中国人民大学)《当我们谈论民主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宋锴业(中国海洋大学)《当代中国中产阶层:基于邻避运动的功能审视》 三等奖 李涛(东北师范大学)《“惩戒术”与“关爱体系”——中国西部底层乡校再生产发生的日常机制研究》 田乐乐(上海大学)《情本体与人的主体性之萌发——联结传统与现代的章太炎》 王华华(南京大学)《后城镇化时期回流农民工价值实现的瓶颈与解题》 平瑶(南开大学)《居然别有弦歌曲——清末民初的说唱艺术与社会生活》 陈明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转型期国家认同危机与宪法学的回应》 杜春林(河海大学)《分权、治理效率与西汉政权兴衰》 姬超(许昌学院)《先行与后发地区的差异化发展事实及其理论依据》 莫静(东南大学)《论国有土地由来及其左边法律右边“后遗症”的防治》 谭诗赞(武汉大学)《庇护式治理:乡村治理中的关系、能人与项目》 提名奖 王进文(中南大学)《中国法治的新“算法”:互惠性地方主义作为克服国家法制主义的尝试》 王群(西南政法大学)《被唤醒权:互联网时代的财产保护》 何青翰(清华大学)《走向“韦伯问题”的终结——论国学研究及国学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使命》 陈昌凯(南京大学)《时间紧迫感:合法性视角下的中国体验》 张宗艺(香港中文大学)《网红3.0及其未来:情感劳工、关系经济与黑镜时代》 孟飞(东南大学)《物的嬗变——南京长江大桥文化史》 钟慧澜(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逻辑与现实因应》 高一飞(武汉大学)《规范与构建:论慈善组织财务支出比例限制规则》 唐冬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宪法如何安顿“家”?》 黄冠(厦门大学)《改革前后中国社会保险资金运作机制的比较分析及效益评估》 薛原(上海交通大学)《德国后现代多元文化之殇——希特勒又回来了吗?》 谢宇(北京大学)《论党内法规在我国法治体系中的定位》 谢安世(浙江工业大学)《经济增长与优势集聚》
扫描上面二维码,微信咨询
落户上海咨询热线:13671738356
公司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虹桥路777号
咨询热线
13671738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