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非全日制研究生政策正式开始实行,与全日制研究生实行统一政策和统一标准。如今,第一批“非全”研究生陆续毕业,但在求职时却遇到重重阻碍。许多“非全”研究生表示,他们以本科生的学历找工作还容易些,努力考取的硕士学位竟成了找工作的绊脚石,仿佛读了个“假硕士”。 媒体报道,有毕业生考取了国家事业单位,但是由于上级人力资源部门不认可“非全”学历,无法办理备案手续;有的毕业生虽然已经入职事业单位,但因为是“非全”,无法从就职的市属事业单位要转编制为省属编制;有的用人单位因为不了解“非全”研究生,而在招聘公告中“一刀切”地将非全日制研究生排除在外……由于“非全”研究生就业难的现状,有些院校不得不开始考虑暂停“非全”招生。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严重损害了“非全”研究生的平等就业权,一方面也可能破坏研究生改革的成果。 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与过去非全日制研究生门槛较低、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教学培养体系不规范,导致“非全”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上给用人单位留下不好的印象有很大的关系。改革之后,“非全”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实行统一政策和统一标准,但人才培养成果还未充分展现,用人单位以及社会对“非全”研究生的印象还停留在过去,惯性歧视很难在短时间内扭转过来。再加上一些培养单位,在“非全”研究生的招生与培养过程中的确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更加深了用人单位对“非全”研究生的偏见。 非全日制研究生作为近年来研究生教育改革后出现的新的培养方式,得到社会广泛接受需要一个过程。破解“非全”研究生就业歧视难题,既需要全社会更新观念,摆脱歧视惯性,从观念层面对“非全”毕业生有更多认可和接纳,也需要人力资源部门以及用人单位,清理现存的针对“非全”研究生的歧视性政策,解决好学历认可、手续办理等问题,在制度层面为他们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对于培养单位而言,要让毕业生获得社会的认可,则必须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严格教学培养,严把毕业关,实实在在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用过硬的人才培养水平去赢得社会和市场的认可和尊重。 “非全”毕业生所遇到的问题,其实是当下社会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即人才评价所存在的“唯学历”“唯文凭”的顽瘴痼疾,正是因为一些单位在招人用人的时候过分关注学历、文凭,以及学历的层次、类型,而不是人才的真正能力和水平,所以有些毕业生即便通过层层考试、选拔,最终却无法入职,才会出现有用人单位一刀切地将“非全”毕业生排除在招聘范围之外的情况。种种“一刀切”的做法就是“唯学历”“唯文凭”的生动展现。 不断学习,通过各种形式、途径来提升和完善自己应该是终身学习时代的常态,面对这种常态,也就注定很难用单一的学历、文凭等符号来评价人才。终身学习社会,学习成果的表现方式会更加多样,学历、学位的类型会更加丰富,这就决定了势必要用更科学、多元、动态的方式评价人才,整理和编排、规范和认可整个国家范围内存在的不同层次和类型资历,如学历、学位、文凭证书、资格证书等,从而打破僵化的人才评价机制,破除“唯学历”“唯文凭”的顽瘴痼疾,真正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否则,其他学习成果表现方式、其他类型的学历、学位、资格证书等,也可能会遭遇“非全”毕业生所遭遇认可和接纳问题问题。这显然是不利于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李一陵) 来源:光明网 举报/反馈
扫描上面二维码,微信咨询
落户上海咨询热线:13671738356
公司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虹桥路777号
咨询热线
13671738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