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我们不招非全日制研究生! 对不起,你不符合报考条件! 对不起,你不符合落户政策! 对不起,你的学历不在申请补贴范围之内…… 有网友反映,自己是2017年后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参加某地两所学校的教师招聘时,均被“学历不符,非全日制学历”的理由拒绝,原因只是毕业证上写有“非全日制”四个字。 这都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在现实当中遭遇的尴尬。明明也是研究生,为何处处“区别对待”?这个文凭不仅对求职没有帮助,反而成了拖累,求职被拒,落户被卡,申请补贴无门。持有此种文凭者不由感叹:“文凭多几字,人生差一截”。你解释没有用,你搬“规定”也没有用,为此大声疾呼“撕掉歧视标签”,打破“僵化招聘模式”……然而还是没用。 对于这种情况,本号也是同情,面对求职被拒,心里有多么着急多么心焦啊。但是,着急没有用,心焦帮不了忙,还得冷静思考这是为什么。如此才能拨开迷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任何事物都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此事也不例行。这是一个专业问题,不是看热闹的事,看热闹者也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许多人仅凭一些信息碎片大发言论,针对表面现象发表见解,并觉得自己的认识准确公允。其实如果你是外行,只能说是在看热闹,根本不可能看出门道。就像医生看病,一些门外汉说起来条条是道,实际上不着边际。 拿“非全”“学历歧视”来说,如果是内行,既会从“非全”角度看问题,也会从招聘单位角度去分析,还会与其他学历人群联系起来观察,从而得出比较中肯的判断。下面就此透视一下“非全”这个问题,其中就说出了许多门道和外行难以理解的关键信息。(本文以旁观者的身份说点真话,希望对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有所帮助,如果你有不同见解,欢迎讨论) (1)“非全”研究生求职被拒的根源? 不用进行名词解释,从“非全”研究生的话语中就能觉察出“非全”研究生的几个关键信息。“我们是2017年后统招的”,这句话隐含了三层含义。第一层,非全日制研究生原来是非统招,说白了就是高校随意招录,用一些人的话说“交钱就可以上”。第二层,现在变成“统招”了,程序严格了,标准提高了,这就是现在与过去的不同之处。第三层,尽管招录方式变了,但他们也承认“非全”还是“非全”,并没有变成全日制,性质并没有变,两种模式,两种文凭。 不排除某些高校在招录时与全日制是“同一考试题、同一分数线、同一培养标准”,可这只是众多环节中的一个环节。“进门”也许相同,“进门”之后却有不同,“出门”之时更有不同。同一培养标准不假,但毕业时是否达到同一标准则难以确定。一个是在校以学习为中心,一个是在职以工作为中心;一个是全部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一个人是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从2016年的最初文本看,在设计上两者就有差别。全日制研究生是指全脱产在校学习的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是指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有何不同?)这就是说,全日制研究生是为没有参加工作的应届毕业生或是参加工作后辞职考研者准备的求学途径,非全日制研究生是为在职人员终身学习、在职提高准备的进修途径。尽管两者都是统一招生,但差别是明显的,这和一本、二本、三本以及大专都是统一招生一样。 由于是新生事物,一些高校和考生对当初文本的理解难免出现偏差,以为统招了,两者就一样了。极少数应届本科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也没有考上全日制研究生,于是就上一个“非全”研究生(一般都是调剂)作为权宜之计,边学习边找工作,毕业之后再与全日制研究生同台竞争。 一些人自以为这是一个聪明的选择,然而这种“自以为”并不代表用人单位也如此认为。这或许是极少数“非全”研究生求职被拒的根源,因为如果原来有工作并坚持边工作边学习的真正意义上的“非全”研究生一般是不存在求职问题的。他们拿到双证之后,往往是向所在单位申请相关待遇(如果所在单位有这方面规定的话)。对于这个至关重要的信息,许多围观者是不了解的。 (2)“没有闲功夫跟你玩歧视!” 从上述分析可知,求职被拒的“非全”应该是本科毕业生之后没有找到工作、“全日”在攻读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之后就觉得自己与全日制没有差别,一旦求职被拒,难免产生“被歧视”的心理感受,觉得非常委屈。这应该是学校和本人对文本误解的结果,将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凭当成了同一文凭,可是用人单位则不认可。其实逻辑关系还是极为清晰的。 现在的“非全”研究生与以前的在职研究生虽然有所不同,但在本质上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用人单位对于以前的在职研究生学习过程太熟悉不过,对其学成之后的学历含金量也太清楚不过,一听到“非全”研究生就会条件反射般联想到原来的在职研究生。这是用人单位拒绝“非全”的原因。在一些人眼里,你是“非全”,表明你是在职,你已经有了饭碗,为何要跟应届研究生抢饭碗?这也是许多网友不支持“非全”的理由。 正是因为如此,面对“非全”研究生的叫屈,绝大多数单位特别是企业坚决表示“不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有的HR更是明说,非全日制研究生等于没读。我的单位我作主,聘谁不聘谁,单位有自主权,这是左边法律右边赋予的权力。尽管一些“非全”研究生心有不平,但这就是现实。 一位资深HR面对“非全”研究生的质疑,轻声细语而又略带愠恼地说,“我们很忙,经常加班加点,只想快速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人。我们的招聘条件是根据工作需要、人才市场供求情况和人事管理经验归纳出来,没有闲功夫跟你玩歧视!”最后他还告诫对方,“如果你总是戴着歧视的眼睛,而不是根据自身条件寻找职位,结果你已经知道了。” 举个例子补充一下。前些年,某单位的下属机构负责人向人资部门诉苦,你们看,6名教师5个女性,一个入职不久尚在熟悉工作,两个怀孕要求减少课时,一个刚生孩子不能正常上课,你们说这个工作怎么办,布置了那么多的工作我去找谁干?今年无论如何,你们得招聘两名男教师。 不用诉苦,HR心知肚明,早就决定不再招出女性了,但招聘简章绝对不能声明“要男不要女”,否则有可能陷入性别歧视风波。HR自有办法,自然能够达到目的。这就是当年“性别歧视”舆论环境下逼出来的办法。这是歧视吗?这是工作需要!可是,求职者或是不了解情况的评论者却戴着性别歧视眼镜在观察,根本不知也不管用人单位的具体情况,你也没有办法。用人单位的办法是,惹不起,躲得起。 “非全”研究生弄出的这场“学历歧视”或是“唯学历论”舆情,似乎正在重复昨天的故事。吃一堑长一智,估计经过此次风波之后,许多单位在招聘中高度戒备“非全”风波,套用当年应对“性别歧视”的办法,“非全”学历者求职境况不见得就有改善。 (3)HR没有傻到只看学历的程度! 一些人习惯于指责招聘单位“学历歧视”、“唯文凭论”、“招聘模式僵化”,实际上是对人力资源工作一无所知情况下的贴标签的结果,或是为了故意炒作而套用敏感词语的结果。久经沙场的HR并不傻,更没有傻到只看学历的程度——不管有无能力,见高学历就收,有这样的HR?他们不仅经验丰富,而且眼光独到,筛选应聘者精准高效。 将学历作为招聘条件之一是人才市场的基本做法。原因极其简单,提高招聘效率。HR比谁都知道,学历不等于能力,但能力并非凭空而来,经验和统计都告诉人们,在非单纯体力劳动中,工作能力与学历正相关。所以,高校招聘以博士研究生为起点,中学招聘已经趋向于硕士研究生,一些宾馆柜台服务员早就是本科学历了。 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一些单位只要发布招聘消息,求职者立蜂涌而至,如果不是设置学历关卡,招聘人员有可能无从下手。在挑选余地极大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已经形成了按招聘条件逐步筛选简历的办法。就学历筛选而言也有步骤,一般是先看学历层次,不选高、不要低,适用即可,许多单位也不要博士,并非一些人想像的那样唯学历。再看专业,用人单位是找员工不是找学历,如果专业与岗位不符,立即剔掉。三看文凭类型,一般按照全日制双证、全日制单证、在职文凭、专升本等顺序进行选择,许多单位只取全日制双证。 HR不是傻子,没有那个单位在招聘当中只看学历。学历只是一个前提条件,或是一块敲门砖,学历之后还有许多挑选环节,比如基本知识笔试、专业能力考察、人品素质分析、工作经历识别,即使录用之后还有试用环节。一些人认为的“唯学历”是根本不存在的。 如果用人单位需要有经验的成熟员工,只招在职人员,一律拒绝应届毕业生。如果用人单位需要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还会通过猎聘的寻找合适人选。如果说歧视,这处处都是“歧视”,一个条件的确定就是对条件之外求职者的“歧视”。 通过筛选学历的办法缩小选择范围并不违法,也不违反行政规定,是用人自主权的体现,而且只是第一道程序。从上介绍的筛选简历方法和招聘不同人才的途径中应该知道,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业基本没有“学历歧视”、“唯学历论”的概念,这是外行给用人单位贴的标签。 (4)正本清源,回归非全日制研究生本位。 面对“非全”“学历歧视”舆情,虽然个别单位作了回复,称不知道新政策,还道了歉,但绝大多数单位还是按照既有规定办事,只录用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从社会舆论来看,此事也有些尴尬,即便有“统一招生”、“双证齐全”、“同等效力”等的加持,“非全”研究生也未获得社会普遍认同,毕竟差别是明摆着的,用人单位也不可能按照求职者的想法行事。 有的也在问,“非全”研究生你不脱产上学,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甚至还拖家带口的,花了多少时间在学习上,心里没数吗?人家泡半年图书馆才写出毕业论文,你一边上班一遍写论文,查了多少资料,做了多少分析,写出来的论文能够一样吗?虽然都是研究生,“非全”的含金量与全日制的含金量真的一样吗?如果“非全”与全日制研究生同等对待,那才是悲哀,这等于说全日制研究生白白浪费时间、精力了。 有资料显示,非全日制研究生虽然已经是统一考试、统一招生,但许多高校一直面临生源不足的问题。从考生方面看,绝大多数不考虑“非全”,也不愿意调剂到“非全”,即使是工作之后再考研的人员也是如此,对于应届毕业生更不用说,还没有工作呢咋就成为“在职”了。正是因为如此,许多高校为了保证招生规模,往往采取降分以求的办法,但也难以保证招生计划的全部落实。 不少高校招生简章明确规定“非全日制研究生原则上招收在职定向人员”,这就正本清源了,回到“非全”设计的初衷。这意思是说,如果应届毕业生不就业而报考“非全”,那是你本人的事,除非你特别坚持,否则也是不取的。 “非全”本来定性为“进行非脱产学习”,是在对原来在职研究生“交钱就能上”、“到时候就发文凭”“变相买卖学历”等情况进行整顿、规范之后启用的新标签,目的是与原来的“在职研究生”相区别。这是为在职人员终身学习、在职提高开辟的进修渠道,质量比原来更有保证,但“在职”的性质并没有改变,能否达到全日制的水准也有待实践检验。 (5)不在一个频道对话导致的舆情。 从以上行文中可以看出,对“非全”的理解出现了错位现象。一种理解是,“非全”是在职研究生的升级版,本质上还是在职学习,质量难有保证,不能与全日制研究生相提并论,因此应该区别对待,叫屈就是矫情。 一种理解是,“非全”就是全日制研究生的不同形式,因为都是应届本科毕业之后“统招”的,有的还是“同一考试题、同一分数线、同一培养标准”,两者都不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求职当中应该一视同仁。这就是上文所说的学校和考生双方误解造成的误入现象,应该是极少数。这些人确实太冤,本来没有工作过,却被当成了通过在职提高学历这个跳板的跳槽者,被招聘单位断然拒绝。这就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不同理解,双方不在一个频道对话。 归结一下,对于“非全”研究生,包括两类求学者,一类是已经就业,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是真正意义上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一类是本科毕业之后没有就业,误入“非全”研究生,也是“全日制”在学习,叫屈的就是这些“非全”。可是用人单位不了解这些,还是理解为以前的在职研究生。 这些误入的少数“非全”研究生者怎么办?还得面对现实。毕竟是误读之后的误入,木已成舟,改是改不了的,对此应该保持一种乐观的态度,抱怨也是没有用的,尽量寻找能够接收自己的单位和适合自己的岗位才是正题。应该明白一个道理,本事将证明一切,只要自己有能耐,“非”字就不是障碍,毕竟用人单位还是以能力为重。 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对于这些本科毕业生之后没有工作过的误入“非全”的求职者,应该多些理解,多给点机会,多听他们的解释,不要不假思索就将他们划入在职研究生的另册。他们也是一张白纸的求职者,与写满文字的纸张还是不同的。 网友们,上述只是一家之言,但却是实情,不知您是如何看待的,欢迎围绕此题发表高见,供阅读者借鉴。 (本文为原创,百家号首发;文中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举报/反馈
扫描上面二维码,微信咨询
落户上海咨询热线:13671738356
公司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虹桥路777号
咨询热线
13671738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