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女,目前大四在读,小的时候很爱玩,从来不爱学习。小学到高中都非常爱看各种文化类书籍,什么类型都看。 上了两年大学后,现在已经完全对玩这件事没有了兴趣,只希望以后从事文学类工作,想考研究生之后去做大学老师。我大学里做过两次项目,也认为做项目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但是父母态度比较反对。 我明白父母的顾虑,他们一是认为这条路非常难走,我是在浪费时间。二是认为文学没啥可研究的,我是普通人,就应该先去上班比较保险。 我答应了考一年如果考不上就去工作,但是对于现在就工作再边工作边考研十分不情愿。我认为工作就要好好工作,考研就要好好考研。 家里条件中等,绝对有能力供我考研。 我不是想想看的,我有做出切实的计划并且严格执行,但是父母,尤其是母亲,总是说我不切实际,说我就算考上了也没有用,根本当不上大学老师,未来也挣不到钱。而且母亲总是认为总是学习就会变成什么都不会的傻子,到了社会上会被人坑。 如果大家愿意来回答这个问题,认为我确实不切实际的,请说服我,而不是说一些空话,比如我有多么幼稚。 幼稚和天真只有一线之隔,我惟愿永远活的干净。 我只希望所有我所致力于争取的,都是我真正想要的。 谢谢 当然完全有可能,关键是能否掌握运用得当的方法,这一点才是最至关重要的。 文学考研?docs.qq.com/doc/DUmNmWm5wSldjS1Vo?dver= Preface:大家应该已经听过各种备考经验了,希望看完本文后你能够真正掌握这里所讲述文学考研备考方法。并且认识到,文学大综合的备考真的有方法可循。 本文内容全篇只涉及干货,铺垫类等不重要内容已略去。本文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经历了这半年的备考,我才领悟到,对于考研而言,恰当的方法有多么重要。 (答主本人成绩截图) 文学语言学的内容太多太杂了,尤其是现在大多数学校都开始考大综合,我们所要背的书差不多加上辅导材料得有二十来本。你会经常觉得你按你这种知识不入脑、背完就忘干净的效率复习下去,要么心态爆炸开始划水摸鱼,要么复习不扎实离目标院校差点距离。 而大综合备考方法的核心,一定就是这十个字:规划是中心,目录和框架。 所以综合的复习,一定是要方法科学,详略得当。 这么多的书籍我是如何做到在3个月的时间里面能够达到背诵程度的呢?我想以下这些重要经验是必须要说透的。 我相信大家都知道我们背书要划重点,但由于它是我最后其他方法的基础,所以我还是要着重提。这里的划重点,比如我们如果用的是教材,那么在第一遍我们进行自学的时候我们就要把所有可能会考到的知识点全部给画出来,并且在旁边写上这一段内容可能会考成什么样的题(整理好的文档统一放在链接里的PDF)。 比如说我在书上就画两段,然后画完之后在旁边写上:《故事新编》中的古人形象,所以这两段内容就是我要背的“《故事新编》中的古人形象”这个题目的答案了。我们在背的时候当然仍然写成1234,把这一大长段的内容分成比较小的细段知识点来背诵,会更为容易,然后每一章每一节里所有的内容都必须按这样的方法去梳理。 我们为什么要划重点呢?它的关键性的意义就两个:第一是通过重点,宏观地把握了这本书所要考的内容、框架、范围;第二是确定哪些语句是我们一定要背的,然后去掉那些不需要背的内容,来节省我们的时间。所以划重点是非常有必要的。 当然划重点这是第一步,这一步我们所画出来的内容,就是为我们后面的背书来打基础进行服务的。 这里是做目录,而不是做框架,因为我们这一步适合那种内容非常的庞杂但并不难以理解,只是书本很多很杂、范围很广的那些那种科目。比如说我们文学专业所要背的文学史,比如古代文学史、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等等。那么在背这些文学史的时候呢我们就一定会面临内容太多太杂,以至于我们回头再背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很难去把握我们背书进度的问题。 这时候我们就必须要学会进行归纳整理,具体的方法就是:把我们之前第一步的时候所归纳出来的那些题目给归纳到我们的笔记里,比如说我就在我自己的笔记本中归纳了题目,根据我们书上的章节来对它进行分类整理(我也已经全部整理成PDF,详见下面的链接)(因为我们这一步适合那种内容非常的庞杂但不是非常难以理解,只是说书本很多很杂,范围非常之广的那些那种科目) 文学考研?docs.qq.com/doc/DUmNmWm5wSldjS1Vo?dver= 最后我们把所有的书目内容全部整理进笔记里之后,还必须要做的一步就是根据题目的量来进行日程规划。比如说几月几号到几月几号从哪里背到哪里——这样整理了一个目录之后,就可以随时把握自己的背书进度,这会更有利于后面的复习。 具体的背书过程中,还是如我之前所说,我们只要完整地背过一遍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回头再去看了,我们仍然主要以遍数为主!能够过完一遍是一遍,到你最后过几遍的时候,时间就用的非常短了。这样才会非常利于整体的复习,不会出现有些科目在最后几天没有复习到的情况。 我们背的时候千万不要觉得这部分我背的还不够细背的不够熟,然后又回头去纠结,这是非常没有必要的。如果前期在背前面几遍的时候,我们就花费过多的时间,超出规划的话,那么到后面就会越来越慢,最后极有可能出现背不完的情况,这种行为是非常愚蠢的。 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背完比背好更重要,做完比做得完美更重要,这也是为什么要做规划的原因。 建立框架这个方法,针对的就是那种内容不是非常非常的多,但是很难以理解、知识比较深入的那种科目。比如说文学相关专业会有一本文学理论导引,这本书里面可以说每一段话理解都是有一定难度的,那么我们背的时候当然也会比较困难。但它仅有一本书,这一本书所包含的分值却有一百零五分,所以这本书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每一页都是重点。 为了保证得分率,我形成了自己的策略,采用的是背完整本书的方法。事实证明,我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背整本书当然是非常有难度的,因为它不像我之前做目录那一步所说的那样,有哪些部分需要背,哪些部分不用背,这本书完全不是这种情况。 因为这种书整本都是重点,碰到这种书目,我们每一句都要背,每一句都要知道,因为他你不知道他哪一句就会出题,这时候我采用的就是精读的方法:分析每一段它讲了什么,然后把每一段分成一句一句的话,来分析它句与句之间的语义结构,然后分析它的语义中心、语义重点,然后在旁边再写出来这一段他讲了什么(我仍然把笔记全部放在了链接里),最后再归纳出这一页讲了什么内容,讨论的是哪一种问题,最后再把它们归纳成一道一道的题,用电脑整理到我的笔记里。 因为这个时候虽然是在归纳重点,但由于每一句话都是重点,所以尽管是精简修改过之后的,但为了保证我所能够得到的分值,我几乎是在最大程度地保证它完整的情况下,最后整理了差不多有上万字吧。 这个时候我的框架呢就是按照知识点的逻辑来进行,一章就是一个框架。然后再根据书上每一章分成几节,那么我就做成几个大的分支,然后分支再划分为分支,最后再把我的内容全部都抄在最后的那个框框里。 进行了这么一个工程,再在整理成内容之后再加上一些文中比较能够左边加分右边的一些例子,以及人名、名人名言等等,最后就整理出了框架。完全整理出这本书的框架差不多用了我大半个月的时间。 文学考研?docs.qq.com/doc/DUmNmWm5wSldjS1Vo?dver= 那么做出了这种框架之后呢我就不需要再看书了,因为所有书上能够考的,即使再偏再细的内容也全部都被我整理在了框架之中,所以我后期背书的时候只用背这个框架就可以了。 做出框架的优势:1、框架的内容非常的全,书上凡是能够考到的考点全部都被整理到了这一个框架之中,所以背诵的时候只需要打开这个就可以了;2、由于框架可以体系化横向概览、对比,在理解上这本书难度就降下来了,所以在作答的时候,只需要知道他考的是哪一部分,哪一个知识点,依靠对这本书的一点理解,就完全可以自由发挥了,可以说的内容是很多很多的;3、因为整理成框架了,那么后期根据日程安排来进行背诵就可以做到了。 文学考研?docs.qq.com/doc/DUmNmWm5wSldjS1Vo?dver= 这是我最着重要说的规划部分的内容了。当然具体的背诵是没有什么好说的,但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一定要按照日程来。制作日程的目的就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可能时不时地因为内容太多、事情太杂,导致出现迷茫的情况。有时候学了一两个星期,突然发现不知道自己接下来干嘛了是常有的,也不知道自己过去两个星期到底学了些什么,这个时候进行日程规划的这个方法就会显得尤为重要。 做好规划之后就不用去时时纠结我们每个阶段要做什么,我们制定规划的时候把自己当做一个将会失忆的人。不管什么时候,只要看到自己所做的这个规划框架,就马上知道我今天应该做什么,明天该做什么,这个阶段应该完成什么。 这个规划的内容不要限制得太少,之前也反复强调了,完成比完美要更加重要,你要把你的规划给安排成一个只要你达到了最低的要求,就可以过线的这样一个高度上。 因为文科专业特点之一就是:有时候一道题可能考得不是特别深,把这道题背得特别好或者背得有点差其实并不能和其他人的拉开差距。但是如果有一道题不会,那么你就很有可能直接失去进入复试的资格,所以一定要求全求广,一定要尽量地把各个范围的题目全部给照顾到,防止自己在一些偏题怪题上翻车。 在背专业课的整体日程上,比如说第一遍自学的时候有两个月,那么第二次进行第一遍背诵的时候就争取只用一个月,然后第三遍就是半个月。具体规划就按照你自己的安排来就行,那么到最后你可能背一遍只需要一天或者半天就可以做到把所有专业课全部过一遍。 这种安排的关键之处就在于——一定要按照你的规划把自己的目标给完成,不要纠结你做得好不好,规划自己现在要背到哪一步,那就应该是背到那一步。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每年文学考研有很大比例人过不了线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人过于拖沓,过于求精。我们最好是能够根据自己情况制作出一个表格,然后按表打卡。如果发现自己在背书的过程当中,按之前的规划实际上背不完,那么要实时地去更改调整自己的日程规划。 文学考研?docs.qq.com/doc/DUmNmWm5wSldjS1Vo?dver= 最后,祝每一个有梦想的学弟学妹们考研上岸! 以下内容与正文无关: 为什么说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具有哪些特征?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文学和其他艺术一样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客观世界在人类观念领域的反应,同时又通过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以及对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作用,影响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变革。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作家依据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的创造,具有认识性、倾向性和实践性。一、认识性文学的认识性是指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特性,它通过创造艺术形象,以不同于科学和逻辑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1)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总可以在社会生活中找到历史和现实根源,正如毛泽东所说,文艺源于生活又能帮助人们认识生活的道理。如中国古代,孔子称“诗可以观”,认为诗歌可以反映社会的盛衰、民风的好坏。在西方,巴尔扎克也把文学作品看作是一个民族生活和思想的“镜子”。一般来说,那些具有鲜明现实主义风格的文学作品,是对时代真实社会状况比较直接的反应。如中国最古老的诗集《诗经》中的《风》《雅》《颂》三个部分,生动的再现了周代不同阶层的生活内容和情感体验,杜甫的三吏三别,以诗史的形式艺术地再现了安史之乱中唐王朝下层社会的惨景。《红楼梦》是人们认识中国古代社会晚期的一部百科全书。另一方面,文学史上虽然有很多着重表现人类的幻想、想象和理想的文学作品,同样是社会存在在文学艺术的曲折反映。屈原的《离骚》虽然通篇充满了各种神话传说,但实际上是个人现实的政治理想和人格志向的抒发。(2)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社会生活是纷繁复杂的客观存在,作家和普通人一样处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但作家又有别于普通人,他会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把握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和推动力量,并合乎艺术规律的方式,表达他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观点。如曹禹的《北京人》,高度浓缩了中国社会从封建社会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变迁。有的作家能够以先进思想为指导,深入体验生活,了解生活,洞察社会生活的发展形势,把握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体现出符合人类进步的思想意识倾向。如鲁迅的《阿q正传》茅盾的《子夜》柳青的《创业史》(3)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的把握。文学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属于马克思所说的艺术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这种认识和掌握世界的方式能够超越一般意识形态,如政治意识形态,左边法律右边是形态和哲学意识形态等的局限,对社会生活情况进行最为真切、丰富、完整的反映。二、倾向性文学的倾向性,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出或流露出来的特定价值趋向。它是作家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不自觉的显现,包括政治和思想的,道德的、民族的、宗教的等倾向。(1)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体现文学的政治思想倾向性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作家所具有的特定的阶级立场,思想感情和价值取向,二是社会生活中所包含的政治和思想内容。(2)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文学具有政治和思想倾向性,但是文学并不能因此变成时代政治的概念化的宣传工具,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应该以符合艺术规律的形式体现出来,应该是建立在文学真实性基础上的倾向性。文学的真实性是指文学要真实、生动、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并艺术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规律的特性。三、实践性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又能够通过其特殊方式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能动的影响。文学的实践性就是指文学反映社会实践而又能动作用于社会实践的特性。(1)文学的实践性经常体现为对政治实践的直接影响文学与政治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因此文学对政治事件的影响更为直接。如清末的“讽刺小说。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后来的“革命文学”“抗战文学”,新时期的“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等,都对当时社会政治的发展有所影响。在西方文学史上,法国作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对当时的资产阶级的左边法律右边的残暴和不公平展开了激烈的批判。(2)文学对经济社会的变革也会产生深刻影响如我国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解放区产生了一批“土地改革”小说,如《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3)文学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通过改变人的精神和观念间接实现的。2、文学的审美属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还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统一。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一、情感性文学的情感性是指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的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一)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第一,审美是一种非实用而又使人产生情感愉悦的活动人们觉得一朵花美不是因为这朵花能结出让我们享用的果实,能够在花市上卖个好价钱,能够作为化妆品厂提炼的香精原料,而是因为它的色泽,形状,姿态和生气,能给人带来一种精神的愉悦。第二,审美是一种非概念而又能引起情感与认知的自由协调运动的过程人们欣赏齐白石的画作虾趣图,不是为了认识虾的动物学分类特征,不会去细数家长了多少条腿,而是叹赏画中虾的活泼与灵动。第三,审美是一种个体的同时又可以普遍传达的内心情感体验。审美具有鲜明的个体特征,但是又因为审美活动具有非功利和非实用的特征,所以审美感受可以跨越人际关系的障碍而实现自由的传达与交流,就广泛的社会性。如好看的电影,好看的书,推荐给别人。由此可以看出情感性成为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重要特征,诗歌创作的目的在于“陈诗以展其义,长歌以聘其情”,在文学活动中,文学的情感性的具体表现形态多样,可以是对美好事物的由衷向往和赞美,可以是对丑恶现象的无情暴露和批判,可以对崇高力量和精神的礼拜和景仰,也可以对卑下者的鄙夷和唾弃。还有对平凡生命和普通事物的关注,珍惜和同情,以平凡贴近平凡,让普通感动普通。(二)情理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情感与理性的统一应遵循文学创作的特殊规律,不是简单的拼凑和机械的相加,而应该达到水乳交融浑然无间的状态。二、形象性文学的形象性是指文学创造具有生动的艺术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文学的情感性侧重于就审美主体而言,文学的形象性则偏重于从审美对象来说。(一)形象性是文学艺术之美的重要体现文学之所以美,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的形象可感性。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首先感知的往往是具体生动的文学形象;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也主要凝结在作家创造的各具生气的文学形象之中。艺术反映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必须诉诸可直观可感的现象。如同是时间话题,哲学家说:“时间是某种东西在其中可以任意的固定一个,现在点使得两个不同的时间点总是一个在前一个在后。”而在作家朱自清的笔下,时间实则是这样表现的“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是怎样的匆匆呢?”(二)文学形象是有创造性、有生气、有意蕴的形象。文学形象是一个双面镜,可以同时映照出社会的真实状况和作家的丰富灵魂。文学形象比社会生活中的真实形象更集中,更典型,更能体现人类生活和精神的多样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在一副海燕的教学挂图上,我们看到的只是他们的动物分类学的特征,但在高尔基的散文《海燕》中,他们却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和情感色彩三、超越性文学的超越性,是指文学通过艺术想象和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获得心灵自由的特性。(一)对人与自然现实关系的超越第一人在文学中能动的刻画自然,并表达自身的感受第二人在文学中实现对自然的征服。如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第三人在文学中同自然界为左边知己右边。如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二)对人与社会现实关系的超越如屈原在现实政治斗争中,充满着痛苦悲怨,但他在《离骚》的艺术想象中却象征性的描绘出一个高洁人格,形象表达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的人生理想。巴金的《家》精神上彻底否定旧家庭代表的腐朽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三)对人自我的超越如钟嵘阮籍的《咏怀》诗说“《咏怀》之作,可以陶性灵,发忧思。”文学的审美活动具有的精神超越性,可以潜移默化的促进人的感性与理性、能力与志趣、道德精神与审美情趣的多方面协调发展,有利于使文学成为陶冶人们道德情操,抒发人类美好理想,丰富人们艺术享受,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精神文化有了新的更高需求,文学将在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丰富人们精神世界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什么特点?文学与社会经济基础的区别在于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是一种审美艺术,而与其他种类艺术的区别则在于它是一种语言艺术。作为文学的媒介,语言深刻、全面的影响着文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使文学呈现出有别于其他艺术的间接性、精神性和韵律性。一、间接性文学的间接性又可称为非直观性,是指文学具有通过阅读语言符号而间接的在内心唤起形象画面的特性。如中国古人常用“诗中有画”称赞某人的诗作,一方面肯定文学语言描绘形象的能力,另一方面又承认文学在表现形象方面应该以绘画为榜样,但又很难真正起集绘画。文学语言在表现形象上的间接性,使文学艺术形象具有较多的不确定性,“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如果红楼梦中的香菱,在小时候没有看见过这番景象,也很难产生“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的共鸣。二、精神性文学的精神性,是指文学通过语言符号而传达人类精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的特点。文学的精神性还充分的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心理描写之中。借助语言,文学可以将人们的所能体会和认识到的各种心理活动描述出来,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深谋远虑,勾心斗角,心忧天下,宁静致远等各种心理状态。借助语言,作家可以自由出入每个人物的内心,忠贞诗人去国离家时的悲怨,正直史臣下狱后的屈辱,慷慨富翁千金散尽被世人离弃时的愤怒。在文学创作中,作家往往灵活的运用各种修辞方法,通过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同时借助幻想、梦境、变形等手段,赋予文学形象十分深刻的精神内涵。三、韵律性文学的韵律性,是指作家艺术的运用语言,使之具有节奏美和声韵美的特性。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因此文学语言是一种艺术性的语言,相对于各种实用语言来说,文学语言具有更强的节奏和声韵之美。现代白话诗和小说中语言同样具有韵律美,而且更加自由多样,如郭沫若本人的《凤凰涅槃》《天上的街市》,闻一多特别强调了格律对诗歌的意义,他提出诗歌应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文学形象文学形象是指作家根据生活经验、理想想象,通过虚构方式创作出来的,具体化和可以被接受者以感性方式感知的,具有情感色彩和美感价值的图像形式。描绘的是以人为中心的具体生动的生活图画。同时文学形象也是由读者在自己人生积淀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去特殊把握和阐释的二次创造的产物。文学形象还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文学作品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内容现象,另一方面是特殊形式现象。虚拟性形象是文学作品总出现与生活真实形象相似的被拟构出来的作品形象。首先从来源上看,文学想象的虚拟性是以社会生活形象的真实性为基础的,其次,文学形象的虚拟性是作者拟构出来的,虚拟的形象本身又是不真实的。意拟性形象意拟性形象是作者根据想象所臆造出来的,不能惨遭生活形象或现实生活的形象经验去理解和把握的文学形象。具体来说又分为具象意拟和抽象意拟。具象意拟是作者借用社会或自然界的某些形象,将其意构为非生活或非自然的文学形象。抽象意拟是作者根据自己的思想认知或观念感觉所意拟出来的,可以被接受者明确理解和辨认的观念化的文学形象。意象这里主要是指审美意象,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典型化是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对文学形象进行锤炼,强化典型性,从而创造典型形象的方法和过程,有原型加工法和集中合成法两种。共感性文学形象的共感性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以公共经验、公共认知和公共审美评价为基础的、非现实化、可以被人们有条件共同释读欣赏的文学形象,意境说不适合用来描述非典型的文学形象。意境说大致适用于中国的古典诗歌,但是不能全面阐释抒情文学形象特征。非现实主义的文学形象中不仅包括抒情文学中情感化与意绪化的形象,还包括思想观念化或人物传气化等非现实形象。创作主体是指从事艺术生产工作的劳动者,是艺术家。我们可以说:从事艺术生产工作的劳动者,就是创作主体。如果没有创作主体的创作,也就没有任何可供读者欣赏的艺术作品。创作主体并不是消极地适应客观世界,而是积极地、能动地认识、反映甚至改造客观世界。艺术创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劳动。因为艺术感觉之所以与一般感觉不同,是由于其有着作家主体意识活动的主动参与,因而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作者在进行艺术感觉时,必然是充分调动自身的各种体验,使之协调活动,从而产生富有个性的独特的艺术感觉。具有三个特点:首先是时代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次需要具备艺术化的创作禀赋和才能;最后还应该具有超越意识,怀有对更美好更有价值事物的期待。创作客体是指在创作活动中被作者所感受和表现的对象。由于文学创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因此创作客体也不同于一般认识活动的客体。能够成为创作客体的,必须是艺术家可以感受、表现的社会生活,是具有某种特殊性能够吸引艺术家注意力的社会生活。在艺术创作中,并不是所有的客观事物都能进入艺术家的艺术创作领域。一般说来,只有那些与艺术家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得以契合的部分,才能转化为艺术创作的内容,并体现着艺术家的血肉和生命,塑造出典型的艺术形象。分别包括以下三种:自然客体是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社会客体是人的社会生活、精神客体是与创作主体构成对象关系的感觉、意识、心理活动等精神现象。创作个性是指通过作品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工作者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艺术表现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要素:第一是艺术感受的独特性,艺术家对生活的内在真理的感受,基于对生活的切身体验,建立在对具体人物和人物关系的认识、了解之上,其存在形态或者是明确的理性认识或许还处于朦胧状态。艺术家的包含不同程度的理性认识的生活体验,成为艺术感受,建立在对具体人物关系的认识了解上,是具体的,包含着作家的审美理想,是具有倾向性的。第二个是艺术表现的独特性,好的艺术家总是会选取同自己独特艺术感受相适应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创作方法创作方法是文学创作中作家处理文学同生活的关系,构成艺术形象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创作方法总是同作家的艺术观相关联,也同作家的艺术实践相关联,都同前人的艺术实践经验和自己的实践有莫大的关系。构成:文学观和创作原则文学观是作者在文学工作中所采取的观察世界的立场,制约着创作原则和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创作原则是作者进入文学写作过程后所选择的写作方向和采取的基本写作方法。运用与实质:首先文学生产是人的自觉活动,有着明确的目的性,目的性的特点决定了方式和方法的特点,因此创作目的不同,作者所采用的创作方法就不同;其次艺术产品不可重复,人们对于艺术产品的制作过程不能做出具体而详细的生产程序和技术方面的要求,只能做一般的原则规定,即提出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创作原则。
扫描上面二维码,微信咨询
落户上海咨询热线:13671738356
公司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虹桥路777号
咨询热线
13671738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