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羽逸尘 “宇宙的尽头是编制。” 这句玩笑话终于变成了现实。 在各大厂相继裁员,失业成了一种常态下,“找到工作”成了很多人的“高期望”。 其中当然也包括某些高学历人才。 这不是讽刺,而是现实。 这不,名校硕博士研究生纷纷放下“身段”,内卷到了“小县城”。 上个月,微博冒出了这样一个热搜,惊呆无数吃瓜群众: #广东一山区县招聘收到700多名硕博报名# 在其入围体检人员名单上,博士4人,硕士19人,本科1人。 这不是“大材小用”吗? 想必,你和我一样困惑: 这“山区县”有什么魔力,吸引那么多世界一流大学人才? 答案很简单:虽然这只是一个常住人口不到20万人的普通小县城,但却很舍得砸钱。 遂昌县发布的《2022年遂昌县面向世界一流大学引进优秀毕业生公告》显示,符合首次新引进到遂昌工作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高考第一分数段录取的全日制本科生,可享受45万元政策奖励,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可享受75万元政策奖励。 比起老板的“画大饼”,这可全是真金白银啊!问谁能不心动? 值得一提的是,遂昌县并不是个例。 毕业生就业卷,全国各大县城为了“抢夺人才”,更是卷得不行。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一个非常偏僻的小城,经济实力在全省排名倒数。 但为了引进人才,却列出了密密麻麻的10条“智享十条”。 结果也非常给力。 看完《2022年广东省和平县人才引进资格审核通过名单》,你会忽然产生一种错觉: 国内双一流硕左边博学右边士也没什么“了不起”。 名单里排名第一的是清华大学的博士。 他籍贯是安徽,却甘愿不远万里来到一个僻远小县城,这释放了一个什么“信号”? 排名第二的是中科大天体物理学博士。 怪不得有网友揶揄:这县是想研究外星人吗? 有“大格局”的网友加入吐槽大军: “高学历扎堆考公,必然没有了科技创新,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更是民族的悲哀。” 但我想说,大可不必骂得那么早。 以前,“北上广深”是高校毕业生的首选。 如今,这一趋势逐渐被打破: 历届“小镇青年”毕业后留在一线城市的就业比例逐年下跌。 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6-2020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 这未尝不是一个好现象。 今年大学毕业生超千万,研究生破百万,如果都往大城市挤,学历会越来越“贬值”。 原本本科可以胜任的,就得先“挑”博士生,其次“挑”硕士生。 那些被“剩下”的,处境越发艰难。 早在40年前,兰德尔·柯林斯就在《文凭社会》一书中提出了“文凭通胀”现象: “获得高学历的人越来越多,工作职位对教育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简而言之,就是“高学历,低就业”的过度教育现象。 清华大学教育学院李锋亮曾说: “在中国,过度教育已经变成就业的缓兵之计,与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基础建设、经济低迷期、个人工作经验缺失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缓兵之计”四字,何其扎心! 说白了,很多人读博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搞科研,更没有什么“宏大”的理想。 而只是为了给简历“添彩”,找一份高薪的工作,解决生计问题。 但他们都忽略了毕业的难度,忽略了投入其中的时间成本。 想抽身,却没有魄力。 上不去,也下不来,非常尴尬。 知乎上有一个问答,叫“博士最惨能惨到什么程度?” 底下有一个高赞回答。 答主读博时的舍友原本大专毕业,通过自考上了本科,回到县城当老师,评了几年优秀教师。 之后,他又读了在职研究生,“跳”到三本高校当老师。 他想“再接再厉”,于是在34岁“高龄”考上了清华的博士。 可惜的是,他的人生剧本不仅没有变好,反而变得更糟糕。 他读了7年,资格考还没过,全部心血付之一炬。 更惨的是,他没了工作,欠债30万,妻子跟他闹离婚,父母则催他们要孩子,生活简直是一地鸡毛。 另一位答主深有体会地说: “你一抬头,发现你离卷铺盖滚蛋的时间马上就要到了,而家里人还等着你衣锦还乡。” 这可以说是读研人的至暗时刻。 原本,为了找出路读研,无意间,却走入了另一条死胡同。 当然,哪怕你最终熬到研究生毕业,该面对的就业问题,依然还在。 凤凰网出过一篇文章,叫《985博士:想进县城也不易》。 其中,有一个叫张楠的985博士。 他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表面上“光鲜亮丽”,其实,一直在就业市场里栽跟头。 一个不太客观的原因是,他的专业拖了后腿。 2010年,他怀着憧憬选了煤炭清洁利用技术专业,以为学成后可以大展宏图。 没想到,在他读本硕期间,煤炭行业一落千丈。 当他硕士毕业时,如果不改行,只能拿四五千的工资,“学历优势”荡然无存。 张楠不甘心,决定读博,专业是能源领域。 2021年,他读博出来,陷入了另一个左右为难的困境: 走科研路吧,通宵做实验的劳累,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毕竟,他年龄也不小了。 况且,知名高校的“非升即走”的考核任务,足以把人逼疯。 找工作吧,他空有博士的名头,实际上没有任何优势。 最后没办法,他只能考公务员。 他没有“好高骛远”,不仅投市里的,也投县里的,总共投了十几份,全都失败了。 直到今年2月,历尽磨难,他才“走进”了河源市和平县人才引进资格审核通过名单上,成为名单上31位博士之一。 但岗位只有82个,入选者却有760人,可以想象竞争有多激烈。 当然,对于这些名校博士毕业的人来说,最困难的在于心理建设: 好不容易博士毕业,跑到偏远小县城过一辈子,不“丢脸”吗? 毕竟,对很多人来说,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泯然众人”。 我忽然想到,当读博的“收益”逐年下降时,读博的意义是什么? 进一步的问题是,不读博会过得更糟,还是读博会变得更糟? 这就是读研的“诡吊”之处:读研不解决问题。 想要依靠读研走出“内卷”的人,只会陷入另一场内卷。 著名作家杨照曾说: “中国年轻人,是非常有能力的世代,照道理讲,如果爆发出来,应该能达到一个高度。” 但现实是,这些“有能力”的年轻人,并没有发掘出自身的能力。 为什么? 杨照给出了他的答案: “因为年轻世代最大的特色,在于创造力,但年轻人花了太多时间在互相竞争,造成零和游戏,进一步消磨了作为年轻社会最应该要有一种长处—— 创造出新的局面,新的工作机会和新的工作形式。” 从这个角度看,名校硕博生争先“卷”到小县城,其实是个很可悲的现象: “为了稳定,把个人的作用降到最低。” 这不是说,小县城就不需要高学历人才。 而是说,当这些高学历人才被动卷到小县城,他们的创造力,还能激发出来,为小县城的发展添砖加瓦吗? 举报/反馈
扫描上面二维码,微信咨询
落户上海咨询热线:13671738356
公司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虹桥路777号
咨询热线
13671738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