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由马化腾联合杨振宁、施一公等科学家共同发起的第二届“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举行,获奖的50位科学家每人将在未来五年内,获得300万元的奖金。 千人竞选,科研才俊无数,谁能想到,50位获奖科学家中,有一位科学家在读博期间,曾经被开除过三次! 这位科学家是谁,教育背景和成就如何? 在五年读博期间,为什么会三次被开除? 科研之路困难重重,是什么铸就了成功? 这位科学家是谁? 他叫王钻开,是香港城市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教育部“国家人才计划”讲座教授,香港青年科学院创始成员。 2000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2003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8年博士毕业于美国伦斯勒理工大学。 2019年他入选国际仿生学会fellow,并在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30多篇,培养的博士生拿到了美国材料学会杰出研究生金奖和银奖。 为什么前后三次被开除? 王钻开的三次被开除,代表的是科研生涯中三种不同的状态,也是无数青年科研工作者的缩影。 年少轻狂,一年内被开除两次 第一次被开除是很突然的。那时王钻开初到美国,认为波士顿的一众名校中,自身就读的波士顿大学不算太起眼,萌生了转学的心思。有些眼高手低的同时,他的学业也难让导师满意。 直到突然有一天,导师叫他进办公室,告诉他,他可以转学到一个更适合他的地方。这一变故让他一时难以接受,正好此时,学校新来了位年轻女导师,要招聘博士生。他赶紧找到她,并成了她第一位博士生,留了下来。 不幸的是,女导师的研究方向是他一直想摆脱的机械,因为他一直认为微电子比机械更能代表先进科学的方向。为了摆脱本科的机械专业,他曾拼命考了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微电子方向的研究生,如今又要转回机械,他着实抗拒。 一旦产生抗拒情绪,科研行动上也会受到不好的影响。一方面,他选了大量射频电路、集成电路等和机械完全无关的课程,另一方面又脱离导师自己研究课题,奈何实验效果差强人意,几个月下来,学习成果为零。 女导师看不下去了,告诉他基于他目前表现,不管期末考试结果如何,这门课只能得D。要知道在美国,只要有一门D,不管有多少A,都得退学。果然,几天后他就收到了导师的邮件通知——他又一次被开除了。 更糟糕的是,此时美国高校的博士申请早已截止,而且成绩单上明晃晃的D,也几乎掐灭了他入读任何一所学校的可能,他或将彻底失去谋生的奖学金以及留美的签证。 绝处逢生,连夜发上百封邮件 他告诉自己,哪怕是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也不能放过。 王钻开先是给女导师写了封长信,细数远赴他乡求学的艰辛,奈何信如石沉大海,毫无回音。没过两天,系主任来了信,通知他第二天一早与院长见面,讨论未来去向。 当晚,他抱着求救的心态,向世界各地的教授发了上百份邮件询问是否还有博士生入学机会,日本、加拿大、美国甚至上海读研时的学校他一个都不错过,直到凌晨四点才离开学校。 此时,波士顿的绿线地铁早已停运,他一路步行回家,欲哭无泪,控诉命运的不公,哀叹人生的狼狈。 昏昏沉沉睡了几个小时,他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查看邮箱——居然真的有回信!伦斯勒理工学院(RPI)机械系教授NikhilKoratkar回复说,如果他通过面试,就能被录取。 13天后,他来到了伦斯勒理工学院所在的纽约特洛伊。半个小时的面试,NikhilKoratkar教授对他很满意,当场写了推荐信,让他申请2004年秋季的博士。 战战兢兢,再一次被开除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顺利!两周后他收到了新学校邮件,提醒他补交波士顿大学的成绩单。 他的D终究出场了。 尽管他当即给NikhilKoratkar教授写信解释D的由来,但来校后他发现,导师一反面试时的热情,对他极其冷淡。 连续两次被开除,他变得极为敏感。他捕捉导师的每一个眼神,在脑海里回想导师说过的每一句话,导师态度稍不友好,他就疑心会被开除。 这种情况下,他愈发畏缩,导师愈发冷淡,又因他英语不好两人沟通困难、研究课题毫无进展。某个下午,导师叫他进办公室,忍无可忍地说,“王钻开,我觉得你不太适合读博士,如果你没通过资格考试,半年后转硕士走人。如果通过,我也未必留你”。 他又一次被开除了! 从办公室出来,他一个人躺在楼梯上,仰天问道,“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何接连失败?为何你要这样对我?”好在他强忍悲伤,回家后偷偷申请了几个学校,全心准备资格考试。 资格考试通过了,但他还是恐慌,因为手头研究课题被导师转介给别人了。徘徊之中,他从山东大学的慈立杰教授那得到了一些碳纳米管样品。 实验室里,他本能地将一滴水放在碳纳米表面上,加了两伏的电压,液滴完全铺开而浸润到碳纳米管里,而他把反向电极加到100伏时,居然没有什么变化。 凭借着科学家的直觉,他将这一反常现象告诉了导师。 这一结论让导师有些兴奋,让王钻开也松了一口气,心想或许能靠此发现让导师信服他有基本的科研能力。 更惊喜的是,导师鼓励他:"当你有更多数据时,可以试着发Nature”。 什么,Nature?这是他想都没想过的!但不管如何,他忐忑不安的心终于落了地,开始全力扑在研究上,工作进展快速。 第二年夏天,他将文章投给了Natre,一周后被退稿;又投给了NatureMaterials,送审四个月后,稿子被拒;又进一步修改,将稿件投给了材料学顶刊Nanoletters。 2007年春天,他的研究终于在Nanoletters上发表。同年,他拿到全美材料研究生银奖,以及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留学生奖”。 2008年,他顺利博士毕业。 是什么铸就了成功之路? “我的求学或者科研生涯一直处于紊乱但又随遇而安的状态。我从小上学的时候就一直错误地认为只有攻克了最难的题目才代表有能力。所以我考试的时候总是先做最后一道题目,可想而知,我的考试成绩一般达不到我预想的水平。” 谈及求学生涯,王钻开谈及上述这段话。在年轻懵懂的阶段,我们试图探索宇宙之大的问题,觉得自己是最独立的个体,年少轻狂的不同魅力给我们想要打开世界大门的勇气,结果却往往不抵预期。 “我生命中出现了许多对我影响很大的人,他们都在特定的时期教会了我许多人生或者科研的道理,甚至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虽然只能列举一人,但我还是要衷心地感谢感恩这些出现在我生命里的每一个人。要说对我影响最大的人,应该是我的第三位博士生导师,NikhilKoratkar教授。当我在美国留学器件接二连三地遭遇课题失败,无人接纳的时候,是我的导师让处于黑暗中的我看到了一丝曙光,最后为我打开了一扇窗。他也改变了我对科研的很多看法。” 心怀感恩,王钻开十分感谢在无人接纳时给他机会的NikhilKoratkar教授。三次被开除的经历,让他的科研之路与众不同,或许遇不上完美的导师,没产出前沿成果,但每个人面临的机遇与选择都是不同的,把握每一次或有或无的机会,会比原地抱怨强很多。 “我个人认为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质应该是具有科研的敏锐度和坚毅度,两者缺一不可。敏锐度决定了研究方向,而坚毅度决定了能不能挖掘得再深一点,拓展得再广一点,看得再远一点。除此以外,科学的时间管理,善于与别人沟通合作以及宠辱不惊的心境也很重要。” 被问及对有志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学生有什么建议时,他给出了上述答案。失败一次并不是最终结果,失败多次也能变为成功的阶段,王钻开是幸运的,不是人人都能从多次失败打击当中走出来,并最终实现逆袭! 或许更重要的,是在失败后还有再次成功的勇气。
扫描上面二维码,微信咨询
落户上海咨询热线:13671738356
公司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虹桥路777号
咨询热线
13671738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