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某末流211硕士,由于是调剂的,导师没有项目,所以没有机会发文章,现在想读博,仅限985高校,不知道有没有机会? 论文的“硬伤”,已然成为近年来考博群体中最让人头疼的地方。遍地哀嚎声中,要么是“早知道读博要这些东西,读研这几年就疯狂发论文了”,又或者是“论文质量和数量显然不达标,我的考博梦是否就要醒了”…… 其实,这些发自内心的疑惑和质疑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令人绝望,请听小科细细分解。 一申请考核制中“论文”的定位 对论文的焦虑,其实是随着考核方式的转变而日趋增加的,试想十年前,甚至是五年前,一篇硕士论文就可以当博士入门的敲门砖,现在显然是杯水车薪。很多人都说小论文太重要了,那它究竟是不是就代表了一切呢?先别妄下定论,细看小科分析一波。 1“申请-考核”的结构。 浙江大学清华大学 明面——公布的文件 看看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的博士招生简章,可以发现,其基本的招生要求都分为了“思想政治素养—外语水平—科研成果”三部分。很多人把担心都放在了第三项,却忽视了各部分的“真实”比重。 首先,如果思想政治考核不合格,换句话说,曾经有过个人“黑历史”的,基本上已经宣告了此路不通。 外语水平,同样也是一票否决制,有一条明确的分数线摆在那里。 各高校对外语水平的要求(一般满足其中一条即可) 学校对外语水平的要求东南大学CET-4良好或CET-6合格或IELTS≥6.0或TOEFL≥85(有效期内)或已在英文国际期刊上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导师第一)发表过专业学术论文或在国外留学并获得教育部学位学历认证;浙江大学CET6≥460或IELTS≥5.5或TOEFL≥80;南京大学CET4≥497;CET6≥426;天津大学CET6-425以上免外语考核中山大学发表过英文的专业性学术论文;CET4≥550,CET6≥426,或TOEFL≥90分,或IELTS≥6.0分;华中科技大学CET-6≥425或IELTS≥6.0或TOEFL≥90或GRE≥300;以英语撰写学位论文并取得国外一流大学硕士学位;不满足上述2条须通过学校外语水平测试;北京大学考古文左边博学右边院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英语水平考试成绩60分(含)以上;CET-6≥500分;(TEM-8)合格证书;GRE≥310分;TOEFL(IBT)≥95分;IELTS(A类)≥6.5分;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英语水平考试(PKU-GATE)成绩60分以上;CET-6≥425分;雅思(A类)≥6.5分;GRE≥325分;TOEFL≥90分;武汉大学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SSCI、EI(期刊)、A&HCI;雅思≥7分,托福≥100分;GRE≥320分及上(有效期内);满足上述条件可英语免试;厦门大学CET4≥425分;PETS-5(WSK)≥60分(35岁以下);职称英语≥60分(35岁以上);托福≥80分以上;雅思≥6分;与以上英语水平相当的外语成绩证明;大连理工大六级≥425;专四级/八≥60;雅思≥6或托福≥80/550或GRE≥260/1300。 也有个别高校对外语水平证书没有要求,但是需要统一进行外语考试。 那科研成果呢?实际上没有任何一条要求上写明了必须满足几篇论文或者是发表什么样的论文。出现最多的字眼往往是“发表过高水平论文”、“全国核心期刊论文”,这说明了什么呢? 国内七大“核心”期刊遴选体系1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2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3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4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5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6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7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仅是国内的期刊,属于“核心的”,就有这么多,还愁没地方容得下你的论文吗? 很明显,对于论文的界定,是有着极大的弹性空间,并不全是各位所担心的SCI一家独大。 核心——博士候选人的选拔标准 抛开招生简章文件上公布的各种要求,进入到实际考核的流程中,发现有两个至关重要的考核标准——1.考生的教育背景(本科、研究生的院校背景);2.科研能力。 相信各位都不陌生,也跟成功上岸的前辈有所探讨。 的确,教育背景分,已经基本把各位考生做了一个分类和归档,成为导师、材料评审专家首先参考的条件。虽然各位都恨不得“回炉重造”,但这已成既定现实,无法做出改变。 那么我们能做的,就只有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东西——科研能力。 在科研能力里面,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论文”,但是,发表论文的同学也分为了4类情况: 论文质量高、数量多; 论文质量高、数量少; 论文质量一般、数量多; 论文质量一般、数量少; 小科觉得,与各位真正形成竞争关系的,是后面三类同学。因为实际上,你们之间确有差距,但还是可控的差距。 不管考博大军卷成什么样,小科身边总是有很多:来自“双非”院校并成功上岸的同学。 他们,也一定是在“可能改变”的地方做出了努力,但绝对不是全靠论文,请继续看小科分析…… 2论文的分值占比 “科研成果”项,其实包含了“竞赛、专利、论文”3个小项,呈三足鼎立,仅从这里来看,论文并不全权代表了你的科研能力。 关于竞赛。 一般只要省级以上的奖励都能够加到分。特点是周期短,难度较容易。 依托自己所在的高校平台,其实就有很多的竞赛资讯和机会。平时还可以关注一些全国性的学科竞赛,其实大可有所作为。 推荐一个网址,国内各个学科的竞赛信息会在上面发布,总能找到自己能驾驭的比赛。 ( 各大版块竞赛信息发布 关于专利。 “专利”一词对很多理工科的同学来说可能并不陌生,其实专利涵盖的面特别广,并不是全是想象中的“高科技”、“黑科技”,它涵盖了我们日程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图片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 我国的专利主要分为了“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可以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查询了解自己学科所涉及的相关专利项目。 据小科身边申请过专利的同学的经验分享:“发明类”专利申请相对较难,“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类”专利申请相对容易。以学生本人为独立人申请成功的案例也不计其数。 以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为例,申请周期大概一年左右(比很多论文的发表周期都要短)。 以国内某所985高校的材料评分参考表来看,“实用新型专利”一项加3分,核心论文一篇加5分,普通论文一篇加1分,因此,从“投入产出”比来看,专利确实是个不错的可选项。 申请流程:“专利申请-受理-审查-授权”。 申请的技巧及注意事项:关注“专利申请检索平台”左边微信公众号右边——随机点击一篇推文——在“收录于话题”找到目标标签——点击即可进入与特定话题相关的各种经验干货贴。 专利申请技巧获取 关于论文 前面提到,博士招生简章中对论文的要求比较模糊,在这里并不是要否定一篇优质论文的重要性。 而是在于阐明论文在科研成果中的分值占比可高可低:高者,可以作为材料左边加分右边项,无限接近满分;低者,也只不过是在“科研成果”中没能把握住那其中的1/3。 对于大多数人的痛处,小科只想告诉你们:论文“优则仕”,但“缺”并不等于毫无生机。 二论文发表与否带来的实质性影响 想要弄清楚论文的发表与否对考博带来的影响程度,需要进一步了解:“申请-考核”的选拔机制对人才的诉求、不同学科对于论文的评定标准、以及你手上的论文对导师决策的干预程度,3个方面的情况。 1选拔机制 以德为先 在材料审核阶段,不仅有本专业老师参与,还有学院招生办、学校研究生院的老师全程进行考察和监督,这在任何一个学校都是一样的。 综合素质>科研能力>发表论文 在具体的打分环节中,“教育背景分、科研成果分”两项的比重一般为5-5开、或6-4开。并且,还会在这个基础上加上“博士研究计划书、专家推荐信”等单独左边加分右边项。 因此,仅就论文一项,无论是从分值占比还是重要性上来看,绝不是非缺不可的。 论文作为科研能力体现的一部分,其重要性并不比“博士研究计划书”重要。 2学科差异对应的论文需求 对于“核心”的认定标准 理工学科常有:SCI(ScienceCitationIndex)、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EI(TheEngineeringIndex)、CA(CertificationAuthority)、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AJ(俄罗斯《文摘杂志》) 人文社会学科常有:SSCI(SocialScienceCitationIndex)、A&HCI(Arts&HumanitiesCitationIndex)、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AMI(AlternateMarkIndexing) 特殊学科的发文难度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学科(通常是研究方向涉及文理两个方向,比如建筑学),由于其较为复杂和特殊的学科定位,目前在国内以及国外的期刊体系中,少有完全符合其特质的"C级"刊物可供发表。 为此,针对上述现象。国家、各学科委员会、甚至各个学校分别制订了各个学科的“重要学术期刊”认定目录。打破了通常大家口中的唯“C”论。只要是“认定”的重要期刊,都可以作为学科发表论文的重要参考,而且在博士“申请-考核”中,同样也能被不同的高校所认可。 提醒:重点关注各个学校的期刊认定目录,会有一些“水刊”(发文相对容易,见刊时间也较短)位列其中,如果发现,赶紧捡漏,毕竟现在的头等大事是先拿到博士研究生的通行证。 TIPS:另附一个Google搜索引擎的小技巧:在查询制定文件,比如PDF时,只需要在搜索栏里输入“关键词:pdf”,即可搜索到所有的相关pdf文件(可下载),过滤掉其他不需要的广告、文件等等,非常实用。 3论文对导师决策的影响 如果你还是对没发论文/论文质量不够/论文数量不够而担心,那么小科在这里就必须要告诉你一个真相:你的论文在博导眼里——也就“那样”。 不考虑身边的科研大牛,剩下的绝大多数竞争者,无非就是比你多一两篇论文,无非就是某些论文档次稍微高一点,可在导师眼里呢? 一、你过去的研究只代表了你的过去,过去的研究方向甚至与博导的研究不相关; 二、博导也是过来人,知道你们几斤几两,从实质上来说,比起博士阶段的研究,各位都是科研小白 所以,真正能让博导眼前一亮的,要么你是有“一作”发“Nature”的科研背景——人间极品;要么就是一篇“有创新、有想法”的博士科研计划书——绝对可能做到。 三如何在申博全程中弥补没有论文的短板 1寻找替代品——弯道超车 首先要明白,当你决定考博时,距离提交申博材料还剩下多少时间? 如果还有一年左右的时间——考虑竞赛、专利申请、期刊捡漏。 只剩下半年不到的时间——专攻博士科研计划书、期刊捡漏。 一年以上的时间——竞赛、专利、发论文、博士科研计划书同时进行。 但是,不管你如何准备,“博士科研计划书”永远是申博的最后一道门,甚至可以成为论文的完美替代品。(请继续关注小科,学习博士研究计划书的撰写技巧!!) 2跳出专业局限 小科发现,在目前的学科框架体系下,有许多的学科并不完全倚重论文作为科研人才的选择条件。这类学科多以应用型为主。 如果“论文、竞赛、专利”等成果都捉襟见肘,那么考虑换一个专业,也是可行的。 比如你原本从事建筑技术科学(智能建筑、AI交互、BIM应用技术)的研究——可以考虑跨考计算机专业; 土木工程在读的小伙伴,可以考虑交通工程、管理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同学可以考虑计算机应用、信息与通讯工程; 医学大类的学生可以考虑生物学专业; 生物学专业的学生可以考虑农学大类下的作物学(作物遗传育种)、植物病理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等方向。 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之间可以相互考虑; 哲学、社会学、民族学、法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大类的同学可以互为参考,选择相近研究方向的专业。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网址: 总之,只要视野打开,与意向专业之间有交集,就有一线生机!!! End 最后,希望各位小伙伴不要因为论文没发表而轻易放弃考博,车到山前必有路!! 更多考博经验,尽在【考博岛】左边公众号右边!
扫描上面二维码,微信咨询
落户上海咨询热线:13671738356
公司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虹桥路777号
咨询热线
13671738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