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文学院的研究生没有想到,朝夕日盼的奖学金终于要下发,他们的心情却并不喜悦,反而是不解、失望以及愤怒。 原因是钱太少。“本来以为二等奖能有9000元,现在只有4000多元,都不够交学费的。”文学院研三学生方涵说,她现在不得不继续在外兼职,无法潜心学习。为此,这些学生已经多次集体向学校提出抗议和质疑。 无独有偶,该校社会学院的许多学生对此也很不满。他们说,自己分到的“蛋糕”比谁都小:比不上别的学校,也比不上别的专业,甚至和前两年比,也少了一截。 校方承认这些差距的存在,并一一解释了原因。“(学业奖学金)主要来自财政拨款,学校目前没有能力补贴。”上海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郭长刚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部分学院奖学金三年来直线下滑 此番引起风波的奖学金,全称“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起于2014年秋。作为一项国家层面的政策,其出台与研究生取消公费实行全面收费同步。 换句话说,2014年秋季以后,研究生不再有公费和自费之分,取而代之的是需每年竞争这笔数额不菲的学业奖学金。获得的多少,直接决定了他们能否“赚回”学费(一般不得超过8000元每学年),甚至有所盈余。 上海大学也不例外。每年有80%的学生可以获得这笔奖学金,数额在3000元到元之间。分别是一等奖元(5%),二等奖6000元(35%),三等奖3000元(40%)。 2016年11月初,上海大学各院系像往年一样陆续“放榜”奖学金名单。然而,在这原本应是分享果实的时刻,一些学院却风波骤起。 文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们立马发现,一等奖和二等奖的额度大幅缩水,仅有5000元和4200元,与校方标准相去甚远。文学院在总人数今年比去年多36个人的情况下,奖学金总额却少了20万元。 不满的还有社会学院的研究生。他们计算后发现,三年来学院获拨的人均奖学金额度连续下降——从2014年的人均6700元,下降到2015年的4075元,2016年更是跌至2897元。 不过,该校部分学院相对高一些。譬如,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官网公布的学业奖学金名单显示,该院1000余名硕士研究生仅4人除外,都获得了1500元至元不等的奖学金,人均额度约为3700元,高于文学院和社会学院的水平。 校方:院系间确有差距 “钱都到哪去了?这个调整的标准和根据是什么?”文学院和社会学院的学生们提出质疑。 对此,上海大学校方予以了回应。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该校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郭长刚表示,学业奖学金连年递减是因为正处于政策过渡期。 据郭长刚介绍,2014年,由于之前的研究生不交学费,学校在分配的时候会向新入学的缴费学生倾斜,不缴纳学费的老生(即2012级和2013级学生)实行减半政策。也就是说,2014级研究生当年会分配到更多的奖学金,因为只有他们交了学费。 这也解释了此后两年人均额度的直线下降。2015年,有两届学生都交了学费,分配基数扩大。今年,所有研究生都交了学费,全部平等参与分配。 具体数额方面,郭长刚介绍,上海市每年给到学校的学业奖学金,是以硕士研究生总人数的40%再按照每人8000元的标准下拨,学校现已悉数下发了这笔资金。 他说,上海大学2016年共获拨学业奖学金4300万元,比2015年稍有增加,但学校共有研究生多人,其中还有1997名博士研究生。算下来,人均额度仅3300余元。 院系间的差距也确实存在。郭长刚说,分配的依据是各个学院的培养质量指标。 “除了看该学院的生源质量、国际化程度、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外,还着重从各学院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数量来进行考核,文科学院以CSSCI为标准,理科学院则参照SCI。”郭长刚说。 学生们最大的不理解 尽管如此,学生们还有一个最大的不理解。 学生们说,明明政策规定,硕士研究生的学业奖学金是以人均8000元的标准,虽说财政拨款是以一定标准下发,那是不是意味着学校要补足剩下的部分? 一个似乎可以支撑这个说法的依据是,学生们发现,有不少上海高校达到了这一标准。 澎湃新闻记者梳理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学校官网公布的数据发现,这三所学校硕士研究生人均奖学金额度确实分别达到了8000元、6800元和8900元(人文社科为6900元)。和上海大学一样,这三所学校均系211大学,学费水平也接近。 (注:以上数据计算自各校政策规定情况,并不代表实际实施水平。奖学金政策均公布于各校官网) 此外,虽然有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之分,但澎湃新闻从上海市教委了解到,上海下发给各地方高校学业奖学金的标准及比例,是参照中央高校相应比例制定的(财教[2013]219号)。简单的说,两者财政拨款的水平一致。 事实上,一些上海市地方高校水平同样不俗。例如,上海理工大学的人均标准达到了7100元,上海市中医药大学的人均标准也在8000元左右。 那么,这些学校高额奖学金又是从何而来?研究生的学费收入或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 财政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13]219号)规定,中央高校应按规定统筹利用财政拨款、学费收入、社会捐助等,奖励支持表现良好的研究生更好地完成学业。上海市对地方高校亦有相同规定。 多个学校的政策同样提到了这一点。譬如,华东理工大学制定的奖学金政策明确,该校奖助学金的来源包括财政拨付经费、自筹经费、研究生所交学费、社会捐助等。一名上海211高校相关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该校收取的研究生学费,皆以奖助学金等方式,悉数反馈到了学生。 复旦大学甚至给出了具体的划拨比例。该校设立的学业奖学金,包括优秀学业奖学金和学年学业奖学金两种,并明确前者的来源为硕士研究生学费的20%。 那么,上海大学情况如何?对此,郭长刚表示各校“校情”确实不同。 “上大延长校区正在进行功能调整改造,宝山校区校园东区正在进行建设,优秀师资队伍也在不断引进,这些都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组成部分,都需要资金投入,”郭长刚说,上海大学还处在高水平大学的建设阶段,目前还没有能力增加学业奖学金的投入。 澎湃新闻记者也注意到,自2016年起,上海大学的定位从“世界知名大学”升级为“世界一流大学”。 事实上,也并非所有的上海高校都有相对高额的学业奖学金。譬如,华东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人均奖学金额度为4100元,上海师范大学人均额度则是介于3200元和3780元之间,均与上海大学的水平相近。 对此,知名教育学者熊丙奇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除了财政拨款需专款专用外,学校自投部分并没有明确说法,“而是取决于学校的实际和理念。” “有的学校会设立更多的奖学金,增加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熊丙奇说,这也是国外很多大学的做法,即在招生时就会告知学生奖学金标准,供其择校时考虑。 不过,目前国内高校缺乏相应的择校机制,“所以会有学生入学后才发现奖学金很低的情况。” “蛋糕”到底要怎么切? 还有一个问题同样值得关注。这就是对于“蛋糕切法”的争议。 事实上,这个问题也加深了部分文学院研究生的不满情绪。他们说,在评选奖学金时,院系坚持了“普惠原则”,保证了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奖学金。但相对应的,各等级之间的差距却被模糊了。 学生们说,就算在学术硕士班,即使一等奖也仅有5000元,且名额极少,二等奖则只有4200元。中文系专硕班则更低,甚至每个人都一样,每个人都是二等奖2800元。 虽然一部分学生认为,在“蛋糕不大”的情况下,这样的分配能照顾到更多的学生,但一些综合排名靠前的学生着实觉得有些“受伤”。 “本来以为二等奖能有9000块,现在只有4000多,都不够交学费的。”方涵说,她原本已经打算辞去那份校外的兼职家教工作。现在,潜心学习的愿望离她似乎又远了一步。这个家境一般的女生说,她只能继续把兼职做下去。 学者熊丙奇站在了支持差异化的一边。“奖学金设置的初衷当然是为了奖励优秀学生,”熊丙奇说,这和助学金设立的意义完全不同。2014年改革后,原先的研究生奖学金转为了助学金,成了人人得以享有的每年6000元的补助。 “和国外大学一样,奖学金是为了让一部分优秀的学生能够免除学费,甚至还有多余。”熊丙奇说,“不然还要分开设置助学金和奖学金干嘛?” (文中学生方涵系化名)
扫描上面二维码,微信咨询
落户上海咨询热线:13671738356
公司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虹桥路777号
咨询热线
13671738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