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毕业季,当媒体还在关注本科毕业生告别、盘点大学校长毕业演讲的时候,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似乎被遗忘,那就是顶着最高学位帽的博士生们。最近,某左边微信公众号右边推送了一个“985博士去高职,你怎么看?”的帖子,这引起了不少的讨论和争议。一位博士生指出了自己在求职时面临的艰难选择:将从一所国内排名前20名的985高校毕业,该选择进高职当教师,还是在高校继续做研究和教学,进入高职是否真的“天空昏暗”? 其实,这并非个案,倒是反映出很多博士生的普遍心态。这些年,博士生扩招也导致很多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不得不“下移”,高职专科院校以及发达城市很多中学都已经提高了录取门槛,向博士生递出了“橄榄枝”。但,很多博士仍保有“高不成低不就”的思想观念,就如这位博士一样,既纠结于高职开出的住房和科研启动经费等条件,又担忧“专科”这个平台对自己未来的发展会是一种掣肘,甚至以为,觉得进入高职以后,“娶个老婆,生个娃,一辈子就这么碌碌无为地走完”。 尽管这位博士在应聘时遭到了“身份歧视”,被其本科出身的院校卡住,然而,他同时也是带着“有色眼镜”在看待高职院校。虽然他表明了“没有歧视高职老师”的意思,但“是进高职当教师,还是在高校继续做研究和教学”这句话就已经暗含“高职不是高校”之意。笔者想反问的是,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有1341所,可谓良莠不齐,你具体了解多少?你对自己应聘的高职又知道多少?从朋友那里道听途说的东西,是否适用于每所高职? 就笔者了解,在东部沿海和一些发达地区,部分高职院校高考录取线已经超出“二本线”,一些国家示范性高职在科研、教学管理模式以及生源质量上,和二本院校相差无几,所谓“给一帮不爱学习的孩子上课”也是以偏概全。 很多刚毕业的硕士、博士生都会提到“平台”问题。然而,一旦真正走上工作岗位,经过一段时间的打磨和历练才会明白,即使有平台和机会,也要看名额分配、个人能力、学术水平、和同事以及领导的关系等。更何况,高校里论资排辈、僧多粥少的窘境并不分本科还是高职,而且在一些老牌、重点的本科高校里,人才济济,“青椒”因为资历浅,学术积累薄弱,被边缘化的可能性也更高,外加“非升即走”的人事制度,压得年轻人喘不过气来。 相较本科院校,很多高职院校办学历史时间较短,高学历人才仍然是“香饽饽”,其享受的科研申报机会、外出交流、承担的责任也多一些。据报道,到2018年,教育部将支持地方建设200所优质专科高职院校,北京、天津、浙江等30个省(区、市)今后3年预估将投入63.65亿元,建设313所优质专科高职校,而广东省将率先重点建设15所左右全国一流、世界有影响的高职院校……可以想见,高职院校在未来还会面临着新一轮的提升和发展机遇。 但,笔者也担心的是,985院校毕业的博士又真的能满足高职院校对师资需求的标准吗?高职院校的办学要求是,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契合、行业优势突出。专业任课教师不仅要承担教学和科研工作,还要具备企业的实战经验,跟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要求还有一个附加条件,即企业经历。名校毕业的博士生很多是没有这方面经验的,这意味着,青年教师每年寒暑假奔赴企业实践或是挂职锻炼这是必然,并非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大学老师时间都很充裕,很悠闲。这一点,博士生们又做好心理准备了吗? 还得补充一句,既然你有博士学位,无论在哪里,最好还是要体现出“博士”的价值和水准,符合社会、工作单位对“博士”的预期,对得起这顶“博士帽”,要不然也是在为“博士满大街”这句话加个注解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左边法律右边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扫描上面二维码,微信咨询
落户上海咨询热线:13671738356
公司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虹桥路777号
咨询热线
13671738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