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研究生也是双非的二本,今年二战考博了,失败了。一点经验分享给你。其实无论是双非还是211高校的研究生考博,都是需要好好准备的。 首先,要有优秀的基础知识,也就说你的基础知识要很好,表现出来就是有论文,而且毕业论文优秀,因为复试的时候会问到的。我今年考的山东大学和人民大学的博士,山大的博士复试非常重视基础知识,希望你早早准备,多看书,而且不是说只看你未来研究的方向,或者说你感兴趣的导师。 其次,联系导师。很多人觉得联系导师很重要,甚至看我首要的,我不置可否。联系导师是必然的,这样能够知道是否有名额,同时如果给老师的印象不错,还能得到老师的微信,进一步联系,加深老师的印象之类的。但是,无论跟导师关系多好,如果复试没通过也都是枉然。我报考人大的老师对我很好,但是初试没过,所以关系好也没用。报考山大的导师,我硕导帮我联系了,也卖他面子,但是我复试发挥不好,很多专业问题都被问蒙了,所以即便这个老师勉强通过,其他老师也不会给通过的。当然啦,有的学校导师很有主动权,能够不受其他老师和学校的影响,直接要一个学生,这就另当别论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是文学,我觉得我遇到的导师们都是特别正直的,即便有关系,也是凭借实力说话,所以最后没能通过复试,倒是也心服口服。 再次,准备英语。研究生的时候英语过了六级,所以不需要上英语课,这就需要在准备考博的时候好好准备英语,多看英语试题,尤其是考博院校的真题,至少做到了解题型。网上找不到资源的困意去淘宝看看。 最后,就是看运气啦,考博特别看运气,不服不行。比如我考山东师大的时候,报了一个特别一般的老师,因为有一个学术大咖不敢报,怕考不上,结果成绩出来的时候,我比学术大咖学生第一名成绩还高,学术大咖就一个学生过了初试,但我报的老师我们两三个都过了初试,其中还有老师自己的学生。所以如果当初报了学术大咖,结局就不一样了。但是人生没有如果啊。所以运气也很重要的。 目前就这么多吧,如果想了解跟多建议和考博的事儿,可以关注我左边公众号右边:阿黛小姐,里面有些关于今年考博的感悟和经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吧。 我来出出招。 首先,要先确定考博的专业,大部分人继续考自己的本专业,也有一部分人跨专业。定好专业后,搜一下这个专业的所有博士点,自己先排除一部分没感觉的学校,或者因为地域等客观原因排除的学校,留下一部分备选学校,然后看一下招生简章和目录,确定出三个档次,第一个档次是想冲刺一下的学校,第二个层次是以目前的能力就可以拿下的学校,第三个层次是低一个档次,但是自己咬咬牙也能接受的学校。每个档次定三个学校。 其次,拿出真本事,多写论文,拿着论文去参加一些论坛和会议,除了学术交流之外,更重要的是留意你目标学校的导师,如果他们恰巧也参会,好好表现吧,没有什么是比这种战斗情谊更加珍贵的。如果,你的表现获得了导师的认可,甚至导师主动向你邀约,就没有什么大问题了。 再次,提前准备,现在的博士考试,要么是考试制,要么是申请制,不论是哪一种,都要考试的,主要的参考书和出题方向,无论如何要搞清楚,考博最重要的就是信息,一通王八拳,就没有用的。 最后,还是要多发文章,出身不好,只能靠学术能力证明自己。 我新开了一个左边公众号右边“几深教育左边李老师右边”,全是考博干货文章,可以去看看。 今年毕业的研究生考上了211博士。自从评上硕导以来,算上这一个,毕业了4名研究生,全都考上了博士。有同学跟我开玩笑,说我就是一个大忽悠,专门pua学生考博士。其实不是的,真的是学生很有意愿,我顺水推舟而已。那么今天就从导师的角度,给大家讲讲怎么从一个双非二本的研究生考上博士。希望能够对双非二本的同学有所帮助,也希望对双一流的同学有所启发。 第一个问题,考博士还有用吗?有用。虽然现在博士确实越来越贬值了,但是毕竟还是最高的学历。现在的情况,研究生抢本科生工作,博士生抢研究生工作越来越明显。学历层次越高,还是越占优势。而且,现在本科生就业难基本蔓延到了研究生,但是博士还没有波及到。博士都能找到工作,只有是否心仪的烦恼,没有找不找的到的问题。如果你实在找不到工作了,来知乎发个帖子,哭诉一番博士生找不到工作,还是很多人关注的。 二本考双一流中科院的博士,难不难?很难,也越来越难。现在研究生招生规模越来越大,而博士招生规模并没有同比例放大,结果就是研究生考博士的总人数越来越多。以前的时候,985高校很多研究生并不去考博士,但是现在,名牌大学研究生愿意读博士的比例也越来越高。他们一般走直博,相应的也挤占了好多考上博士的名额。对二本的同学来讲,你要考双一流的博士,竞争对手不是和你一样的二本研究生,而是包括了很多其他双一流的同学,因此,竞争空前激烈。 那么,还能考吗?虽然难,但是还是可以考的。这需要师生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才能增大考上的希望。下面就谈谈我指导研究生考博士的做法。 (1)意向建立 研究生入学之后,我都要问一个问题,你读完研究生,希望做什么,是继续读博士,还是直接去工作。这个问题,不需要马上回答,要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考虑,和家里的父母,可以信赖的亲戚朋友,师兄师姐好好讨论之后,再回答。 需要考虑的主要有以下方面。自己的智力情况,情商,对科研的兴趣,对未来的想法,对成功的企图心,是否愿意为了进一步的提高而忍受经济上暂时的困窘等等。还包括自己家人的影响,家里经济情况如何,是否需要自己毕业了马上工作获得收入,男女朋友对自己是期待更高的学历还是更早的挣钱。对这些通盘慎重考虑之后,给我一个答案。一般来讲,我希望是在研一第一学期结束的时候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 当然,回答了之后,不管是毕业了要读博也好,还是要工作也罢,都不是最终答案。学生随时可以更改。只要及时告诉我就可以了。 (2)读研的工作 接着就根据学生的选择,来给他选择课题。课题选择宜早不宜晚。一般是在研一下期最迟研一暑假就要把课题定下来。绝不要等着研二结束学校要大家开题了再去准备,那就晚了。选工作的,就定实验性强的,选考博的,就定理论性强的。同时,考左边博学右边生的选题,要比较贴近前沿,这样可以帮助他学会追踪前沿领域。但又不要难度太高或者工作量太大。最好是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一两门实用的技能或者软件。 同时提醒学生,在研一最迟研二要把英语六级过了,六级对申请审核帮助很大。 这样,在研二下期的时候,基本上该做的理论分析,数值模拟或者试验就做的差不多了。尽量在研二暑假前把小论文投出去。一般是投两篇小论文,一篇是主要的成果,投一个好一点的期刊,一篇是成果的边角料,投一个档次一般但是把握比较大的期刊。这样即使好一点的论文没有中需要换期刊,有一个档次一般的论文,也不耽误毕业。同时搞好师兄弟之间的关系,师兄发论文的时候给师弟挂个名。这样随手的关照也能在关键时刻帮师弟一把。 这些从研究生的角度他自己可能考虑的不会很全面,就需要导师在某些时候去指导一下。课题组气氛好的话,有时候提个醒就足够了。 而研二暑假把小论文投出去,那么整个研三就没有太多的杂事,就可以静下心来准备考博。如果不把工作提前做好,到了研三还整天的为试验数据发愁,为改课题方向烦心,为小论文挠头,考博不能全身心投入,那么考上的几率就小多了。 (3)报考的原则 现在读博士主要两种途径,一个是考试,一个是申请考核。我一般是建议学生,能申请考核最好是申请考核,同时做好考试的准备。 申请考核好处在于不用太拼命的复习,拼的是研究生的院校,是读研时期的成果。这些对二本的同学来讲并不太占优势。因此考试的学校还是要准备。我们的优势在于,复习时间长,从研二暑假就开始了,小论文成果也不差,因此还是有一拼的实力的。 分析二本研究生同学考博的心理,很多是这样的。考大学的时候失误,上了一个二本,研究生考211失误,还是在二本。在自己平时的学习,或者找工作的时候,能够深切体会到不同层次的学校在社会上的巨大的鸿沟,因此通过考博改变自己在学术上的阶层的愿望就非常强烈。这样的同学往往不挑导师。只要是有双一流的导师愿意要,就很知足了。 这一点和双一流同学是不同的。 这样情况下,我一般建议同学去报我比较熟悉的导师。这样的导师,知根知底。比较容易探到他的具体情况。比如今年有没有指标,准备不准备招,招的时候是否排斥双非考生,今年招的话有没有已经比较心仪的学生准备报考。这样探听清楚了,那么自己学生做炮灰的几率就降低了很多。 如果是要去我不太熟悉的211高校,那么推荐比较年轻,但是比较有前途的新任博导。这样的导师可能在他所在的高校的博导中竞争力并不太强,因此招收从外边考进来的博士的愿望也就比较强烈。而高校对刚评上的学生不太多的博导,也会有一定的政策倾斜。这样,考上的几率就大大增加。 当然也有一些同学,非清华北大不报,而且还非要报清北的院士,最起码要长江。但是这样的报考,是跟一大堆的清北本校生,还有一大堆的瞄准了清北的985中游或者211的研究生去竞争。压力很大,成功率不高。作为学生自己,如果愿意拿出3-4年的劲头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去拼,老师也不好说什么。而作为老师,是不会推荐这样赌博式的报考的。 (4)心理建设 这一点很容易忽视,但是对学生来讲还是很重要的。学生对高一层次的学校有本能的向往,但又不清楚这个差距到底在什么地方。这就需要导师进行引导和介绍。我在双一流和中科院都读过书,平常指导课题的时候,课题组聚会吃饭的时候,跟同学聊聊以前读书的时候的趣闻轶事,学校里老先生的八卦,研究所大牛的土豪气质,看似云淡风轻,但是对学生心理会有意想不到的影响。 同时已经毕业考上博士的学生也要加入进来。基本上每年都有已经毕业考上博士的学生来看我。这时候,去吃个饭,一定要把在读的学生也带上。看着考上博士的师兄师姐眉飞色舞的侃侃而谈,以前只能在课本里或者论文中看到的大牛的名字,现在师兄师姐可以当面请教同桌吃饭。做那些在自己学校摸不到的高层次的项目基金,以及与世界一流高校的大牛和博士生交流合作。 这些对在读考博生的冲击往往比导师的讲解冲击更大。如果说导师平时的讲解是润物细无声似的滋润,那么跟回来的师兄师姐的聚会更像是炸弹一样有冲击力。在在读考博生看来,以前大家都差不多,现在师兄考上了,就有了这么大的长进,很容易激发一种他行,我也可以的豪情壮志。这样的激情一旦激发出来,自主能动性就调动了起来。无论什么事情,自己从内心深处想做,比任何其他人拿鞭子抽他让他做,都更容易做成。 (5)激情降温 如果学生激情过了头,也要提醒他冷静。有的同学会破釜沉舟,一定要考上。为此,完全放弃找工作。这时候也要劝学生冷静。任何时候,不要把自己搞到绝路上,要留一条后路。完全放弃找工作,并不可取。万一没考上,打击很沉重。再没有工作,怎么办?再考一年?还是临时再找工作?所以考博士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就可以了,实际操作还是要劝学生做两手准备。 基本上,作为一个双非高校的普通导师,能做的也就这些,其他的就靠学生自己努力了。师生同心,协调一致,共同努力,双非考双一流,也不是不可能。毕竟,我们就是现成的例子。 最后祝所有看到这个帖子的同学,都有一个自己满意的前程。 选择目标院校,找准目标导师。 然后研究生期间论文要多发,研究基础到打好,工作尽量和目标导师或者大方向接近。 用成果或者介绍人套磁导师,取得同意后报考,水到渠成。 当然也可以选择中科院,按硬实力考试成绩来。 与高考相比,考研存在巨大的信息差。所以信息资料收集和规划自学能力就非常重要。目前22考研人大多处于迷茫状态,感觉复习无从下手,也不清楚报录比、复录比、历年录取分数线对我们的考研有什么意义。准备考研的同学,可以借助免费的课程来系统梳理考研流程和整体规划,这样你能够节省很多自己查信息的时间。除了写给大家的一些文章之外,还可以听一下知乎官方推出的训练营哦,对理解考研比较有帮助,可以进去领取。考研过程中要做一个会借力的聪明孩子,学别人证明过有效的方法!争取一战上岸! 萌生出考研想法的那一刻,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该选什么学校?什么专业?终于有了心仪的院校,但不是招生人数太少,就是分数线太高,或因为各种原因在犹豫和怀疑中退却,刚萌生出的小火苗也渐渐熄灭。 作家德里克·汤普森说:「你可以掷硬币一直掷到自己的手指发麻,正面和反面的概率最终会接近50%对50%。但是生命是一个巨大的轮盘赌,只为每个人转一次。「而考研就是一年只为每个人转一次的硬币,所以在择校时,就尽可能的接近更大的上岸概率。 1、考研择校需要注意的问题 选择哪所学校才是合理的,要经过数据佐证,但最重要的就是几点: 城市决定你读研后的实习就业资源; 统考名额和分数线决定备考难度; 专业和兴趣决定你坚持复习的意愿。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有时候,211的某专业不一定就比985的某专业好考。你都要去查这个学校的招生名额、复试分数线、录取分数线,然后做一个综合的对比即可。考研的考试科目答题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统考科目:统考的意思就是国家统一命题,包括英语、政治、数学,还包括一些统考专业课。因为考的内容都一样,如果我们忽略地域压分情况的话,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学校分数线高的,考研难度就大。学校分数线低的,考研难度就小。 第二类是非统考科目:非统考科目一般是专业课学校自主命题。如果学校专业课是自主命题:专业课是没法对比,因为考的不一样。但是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先对比统考科目。然后在单独对比不一样的专业课,如果专业课的分数考生考的都很高,证明这个专业课比较容易。那如果大家分数普遍很低的话,那证明这个学校专业课的分数比较难。 接下来我们就总结一下,对比的方法&原则: 统考科目:直接对比分数即可。 统考科目+专业课自主命题:优先对比统考科目,大体对比专业课。 择校时,要尽可能的多收集数据,我们最需要关注的数据有4个:统考名额、复试分数线、专业报录比、考试科目。你可以简单做一个表格,对比一下各个学校的情况,就像这样: 如果你可以这样简单的梳理出来,那就好办了,你唯一需要想的就是,你能不能挤进录取名额当中?你的分数能不能达到「往年录取最低分」,如果你要达到这个分数,分配到政治、英语、数学、专业课分别要考多少分? 实话说,大家在择校时会很忐忑,自己梦想中的学校不敢报考,怕一年的努力光阴浪费掉,好考的学校又不想去,不少人处于这样的纠结中。所以你就不要判断学校,你只需要判断分数,你能不能达到?怎么达到?如果经历了这个分析过程,你对自己的选择会更加有信心,也知道自己的选择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可以实现的。 2、体会意向院校态度与倾向: 比如人大的新闻传播只招收推免生,统招不招了。 比如中国传媒大学在2021年增加了材料评议的环节,初试成绩达到国家线的考生可进入复试选拔流程,复试选拔流程包括材料评议和复试考核两个环节。材料评议环节通过考生提交的报考材料,对其既往学业水平、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评分。由材料评分和初试成绩按一定比例计算出综合成绩,按综合成绩划定复试分数线,综合成绩达到复试分数线的考生可参加复试考核。所以考这类学校就不太占优势,如果复试表现一般,也很容易在被排名往后的同学逆袭。 3、关注复试差额的比例: 考研复试一般采取差额形式,正常比例一般在120%左右。 ??提示:120%差额复试的意思是,假如今年有10个名额,学校会让12名过线考生进复试,最终再淘汰2名;深圳大学是150%差额复试,也就是说假设有10个名额,15人进复试,再淘汰五个。 有一些学校,可能名额就10个,他让30个人进复试,这就是差额比例过大了,你很难把控复试会发生什么。如果说比例过大,双非同学慎选,因为确实是有一些学校,复试线划得低,让多一点的人进复试,然后再从排名往后的同学当中挑一些本科学校排名靠前/复试表现好的考生上来。 复试的比例呢,你可以通过2种方式来看: 学校研究生官网,看招生简章; 对比目标院校的这个专业的复试名单跟最终的拟录取名单,然后看多少人进了复试,复试刷了多少人,刷的这些同学初试考了多少分,多少名。你就能做心中有数了。 4、查找近两年调剂方案: 看院校历年调剂方案,能够察觉出该校的态度。我们可以从调剂公告中看学校是否更倾向于保护一志愿,还是更倾向于接收985/211本科的同学。 「更倾向于接收985/211生源的调剂公告」一般会有一段这样的描述性文字: 注意:此学校比较欢迎985院校考生调剂 再来看看什么样的调剂公告是倾向于保护一志愿的: 注意:这所学校接收的是「校内调剂」,也就是优先接收第一志愿报考本校的考生。 答主考研的时候,也很害怕会不会有学校歧视的问题。之所以坚持下来,是因为本校有一个学长考上了,但备考过程中还是很忐忑,所以大家的担心答主非常能够理解。 说一下读研后观察到的情况,在研究生阶段接触的同学中,本科211和985的同学占多数,但是本科是二本的同学也比较常见。 考研初试是最公平、人为干预因素最少的环节。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每次有同学问自己是本科二本,担心被歧视怎么办。回答是:尽量把初试成绩考到前30%。并且,不要让自己经历调剂,因为那里很少有逆袭发生。 通常我们听到的「歧视」最可能在三个阶段出现,分别是考研复试、考研调剂和导师选择。其中,在考研调剂中,「歧视」尤为明显。 先来讲考研复试:在考研复试中,不要担心歧视。如果你的初试分数很高,面试表现也还不错,一志愿的老师很难因为本科学校淘汰一个考生。越好的学校越不会这样做,一般的学校生源有限,也没理由这样做。所以,二本、三本的同学只要进入复试的排名不要太擦线,真不用不太担心。因为答主身边的例子很多,有双非学校考生复试表现好被捞上来的例子,也有211考生太飘被淘汰的例子。 再说考研调剂:如果一志愿没进复试,希望通过调剂这条路读一个211、985的,前几年会很难,但近两年教育部制定了一些规则,要求初试科目相同的专业,按照初试分数从高到低确定复试名单。其实对本科不占优势的同学是一个利好消息。因为如果你关注过前几年的调剂就会知道,因为学校自主权比较大,有些比较好的学校看到二三本考生的调剂申请,几乎一概拒绝,或者直接在调剂公告中写道: 有些(双一流)学校,它们对自己一志愿考生的本科出身可能不会歧视,但是对于调剂考生的本科学校,显然到了一种极其苛刻的状态。原因在于选择权,因为调剂的申请太多,在同等优秀的情况下,学校没有理由拒绝来自985、211考生的申请,去接受其他考生,这是现实。但是从去年开始就不太一样了,调剂的透明度比较高,确定复试名单最重要的因素不再是本科学校,而是初试成绩,所以这又告诉我们,初试成绩是王道,而它又是最公平的环节,所以我们还怕啥。 最后说一下本科学校在导师选择时的影响:首先,每个研究生都会有导师的(即使导师不愿意,也一定会有导师的)。其次,一般导师不会太挑学生的本科学校,但除了学院的热门导师,还是我们上面说的原因,因为选择太多了。反正考上了,这块也不再赘述,你就知道一定会有导师就好,放心。 1、专业课的复习可以先浏览专业经典教材,后阅读优质文献 第一轮先浏览报考专业的经典教材,留个印象就好。特别对于跨考的同学,刚开始对这个专业并不是很熟悉,阅读经典教材能帮你快速建立起知识框架,这些教材也是该研究领域知识的研究基础。建议去关注一下目标院校的本科生使用什么书,你也可以买来看一下。 在阅读教材之前,要先整体浏览目录,因为这是书籍的整体脉络结构,然后没读完一个章节,将章节的重点整理到脉络结构中,以此建立本书的逻辑框架。教材中会有很多理论知识,你要有意识的去思考这些知识可以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那些场景,也可以利用「费曼学习法」将每天学到的知识讲给身边的同学,或者自己听,以此不断加深印象。 在专业课复习后期,一定要有意识的阅读专业文献资料,你可以去知网下载,也可以订阅专业的知名期刊,阅读文献可以拓宽你答题的视角,增加创新性。 2、不要跟别人比进度,要拼就拼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表现:每天都会制定满满的计划,像打了鸡血一样,但违背客观规律盲目制定目标,最终结果总是自欺欺人,没完成时心里就会升腾出浓烈的挫败感。我不行了,我太差劲,我效率怎么这么低…..导师后续动力不足。 经验心得:制定计划量力而行,可以以月为阶段性目标,分配到每周,但不建议每天制定精细化的计划,更不能为了完成目标而完成目标。考研拼的不全是进度,而是考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你只要知道每个月的目标,并分配到每周,把握每周进度就可以了。如果一本书20章,你原计划一天4章,5天完成,但如果其中某一章特别长特别重要,就无需严格按照机械化的规定,因为书也要重要和不重要之分。把80%的精力投入至20%核心内容也是可行的。 3、考研专业课:不仅「学知识」,还要「算人」 考研专业课的阅卷,其实很少有学校会「踩点给分」,分数更多的是凭借阅卷者对于试卷的一种「主观感觉」。如果你想拿高分,论述题、简答题建议模仿论文的叙事方法,开头怎么引出问题,中间怎么起承转合,结尾怎么提出展望或者解决方案,怎么谋篇布局,如何起承转合,这些都要有意识的去训练。这是接下来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总之,要让答案凝炼在核心问题上面,不要散。 动笔前,最好在草稿纸上面简单列一下你要答那几个要点,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你要能够提取各种知识并进行串联。这个答案在试卷上是对题干的回复,单拎出来它又是一个小论文。即使没有题干也让人看得懂你在讲什么。有时候,行文逻辑比你的内容更加重要。通常的情况是,背了无数知识,答题就像是知识的拼接,东一块西一块,也不知道知识之间的关键是什么,这样就要注意了。(形式和逻辑比内容重要,要给阅卷老师一种你在跟他对话的感觉) 老师比较喜欢有「创新性」的观点,但是每个老师的偏好不同,你根本不知道你的试卷会分配给哪个老师。标新立异的观点有时候会让老师眼前一亮,考生获得出色的分数。但是大多数时候,阅卷老师都是以为考生在胡说八道。所以建议答案稳一点,保持客观是最好的。考研无论是初试还是复试,都记住一句话: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这一点真的很投机,但也最好用,最重要。见过其他科目分数贼高但就是专业课翻车的胖友。这种情况不是能力不行,而是没研究阅卷老师的喜好。通常,学校和学校之间都有不同的学术「派别」。你一定要清楚你的目标院校是那一派的,学院老师都喜欢怎样的叙事方式,有什么样的观点?有时候过于坚定自己的答案,不考虑阅卷老师的喜好,就会被认为不是他们这一派的,分数就不会太高。 4、找到考研的原始动力:舍得付出,充满希望,愿意等待。 简单来说,就是现在找一个能够支撑自己走下去的理由。答主考研时一直对自己说12个字,就是:舍得付出,充满希望,愿意等待。因为现在太多人看到明确的结果才去努力,如果得不到正向反馈就非常吝啬付出。这种情况就是还没有找到考研的理由。考研是为了我们自己,而不是为了其他任何人。如果觉得考研是基于家庭、学校、就业的压力被动选择,那整个过程就谈不上快乐可言,特别是眼看着当身边的同学一个个找到理想的工作,自己花费这么多时间死磕一个不明确的结果时,内心就会受到很大的冲击,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答主在12月份就出现了这种情况,觉得每天过的可没劲了,但是一直在跟自己暗示,或者想想自己考上后的情景,内心又会注入一股力量。 所以无论如何,你一定要找到一个支撑点,一个理由。这个理由不需要很高尚,但是你要找到这个理由。 5、设置任务和完成时间 备考时我们肯定会感觉要学的东西太乱太多,不知道怎么下手。这就需要我们做到两个事情: 第一、拒绝拖延。拖延类似于一种「上瘾」的感觉,它更像是逃避现实的温暖港湾,让我们体验到暂时的舒适。而调动大脑的意志力却要耗费大量的神经资源,特别当我们想象做这件事可能遇到的困难时,不自觉的就会刺激大脑中的痛苦神经。 但是有研究表明,当我们真正去做令自己恐惧的事情时,恐惧就消失了。就比如我觉得英语好难,看都看不懂太痛苦了!但真正去做真题时,其实就是翻译、理解、反复记忆的一个过程。看不懂就看解析和翻译嘛,然后把不认识的单词标记反复记忆,其实这个过程并不需要耗费太多的意志力,但是大脑对抗恐惧本身,却要消耗大量的意志力,等我们真正去做事情时,意志力已经所剩无几了。 所以当你感受到恐惧和痛苦时,别被它骗了,先去做!现在还没有完成择校很焦虑,那就现在那上拿出纸笔+电脑,查询院校数据;现在还没开始背单词,那今天就先从第一单元开始,不要贪多,只要你开始做了,就是最好的开端! 第二、制定好计划。作为一个跨度如此长的考试,考研需要我们合理的制定规划。规划能让我们宏观看到整体的任务量,进而去拆解任务,最终完成考研大目标。制定计划时,你必须要知道考试的偏好和重点,考研归根结底还是应试型考试,而这种考试肯定有规律可循的。你要知道哪些内容是重点,哪些是了解即可的部分。 制定计划不能太死板,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执行情况和所处环境及时做调整。比如你要求自己6月份之前学完专业课的第一轮,那你就要先汇总一下专业课参考书有几本,有无配套练习题,是否需要补充其他书目。这样把所有可能的任务量都写下来,再分配到每天,你就明确的知道自己每一天需要完成多少学习量。 制定计划时,要假设自己效率较低的情况(即最坏的情况),不要贪多贪快,因为我们很容易高估自己每天可以完成的量,如果制定的计划过多每天完不成基础的任务,就会产生很强的挫败感。在这里建立你可以制定【基础任务】和【额外任务】,优先完成基础任务,学有余力再去做其他的任务是最好的状态。 最后,准备考研的同学,可以借助免费的课程来系统梳理考研流程和整体规划,这样你能够节省很多自己查信息的时间。除了看写给大家的一些文章之外,还可以听一下知乎官方推出的训练营哦,对理解考研比较有帮助,可以进去领取。考研过程中要做一个会借力的聪明孩子,学别人证明过有效的方法!争取一战上岸! 原文作者:林月半 使用App查看完整内容 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App中查看 ??App内查看
扫描上面二维码,微信咨询
落户上海咨询热线:13671738356
公司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虹桥路777号
咨询热线
13671738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