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主要是想问国内的朋友对留学生回国的看法和留学生回国以后自己的感受。 不请自来,挺想回答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切身体验。 简单说一下我自己的经历,我本科复旦读了一年,当时年少无知,看不上国内学校,辍学出国,读的是UBC和UofChicago。 从道理上来讲,直到后来芝大毕业,我手里一直握着加拿大的workpermit,去纽约或者多伦多找工作也都可以。我父母坚定的希望我留在北美,我姐姐在北美定居了十几年,也一直劝我留下来,我也确实拿到了一些投行和买方的左边offer右边,但是我还是回国了。 先说说当时回国的几个原因。 首先,我找到的工作确实不太理想,我本人学数学出身,却对二级市场没什么兴趣,至少毕业当时是这样的。我一直自诩是个靠忽悠讨生活的人,干技术活儿好累。请从业人员看过这句话一哂即可,当年的我就是这么naive。我毕业的时候金融危机过去还不算久,工作挑三拣四的可能性不大,有什么就去什么。事实上绝大多数当时在美国学MFE或者数学的学生去金融相关,基本都是做quant或者小trader,和华尔街电影里那种叱咤风云微微一笑改变世界的场景压根没关系。而传统IBD前台,西服革履b格高到天上去的一级狗,在美国干这个的中国人,今日完全凭自己进入这个门槛的恐怕比例极低。如果说拿不到自己心仪的工作算是一种渣的话,那么的确,我当时不算很渣也至少是部分渣。 第二,生活习惯上,在北美呆了那么多年,照理说没什么特别不习惯的了,但是如果说多喜欢,我谈不上。我相信绝大多数住在美国十年以上的中国人都懂,华人是非常小的,即使是中国人云集的主要移民城市,华人圈子依然是小到可怜的,而且这个华人圈子里一定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你玩儿不到一起的。而白人呢,中国人和白人做朋友的很多,但是估计你闺蜜是白人这种事应该很少。为了和白人做朋友所以去学棒球的中国人估计更少了。我也有不少白人朋友,一起喝酒扯淡没问题,但是好像还是有哪里怪怪的。 其实概括起来说,求职和工作前景上,华人有很明显的天花板;从生活角度来看,我个人是更适应北上广这种特别热闹的大都市,可能我从小就活在熙熙攘攘里习惯了,周围都是白人,中国人就那么一个小圈子,我可能不太喜欢。 这些原因细说起来,没什么不能克服的,也不是美国的错。中国人的职场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人自己没有适应白人的职场文化;纽约很熙熙攘攘啊,并不是美国就是各种穷乡僻壤。可能只是我觉得在纽约撸串总是差点意思吧。个人选择而已。 只是有一件事我要提醒大家,可能在美国的时候很多人意识不到,那就是留学生不论是留下还是回国都好,但是你做了决定,日后再改变的转移成本是很高的。很多人抱着一个误区,在美国工作几年回国会很吃香,或者回中国工作挣钱了还可以回美国。前者来说,其实美国非常多的工作经验移植到国内的价值是很低的,很多行业中美差异很大,并不见得你在一个“先进”的行业里工作过,你就一定能适应一个“落后”的行业。也可能你在美国人的公司里级别不高,回国了你的价值很有限,可能又和你对自己的预期产生落差。除了工作方面,可能你三十岁结婚生子,想回国就要面对两地分居,包括如果举家归国的种种问题,这个成本,一般人承受不起。至于回国以后再移民,那我只能说,不考虑时间的等待,你在中国的工作经验几乎百分百是不太可能移植到美国的。那就意味着你去美国之前要完成足以让你在美国滋润生活下半辈子的经济积累,这个困难恐怕也是很大的。 因此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个一次性的选择可能是一辈子的。 对我来说,可能因为在美国也感受不到华人的政治参与度,所以不太相信华人为了自由民主用脚投票这回事。多数华人移民,或者留学愿意留在美国,还是觉得美国或者其他国家的环境、经济、安全感各方面比中国强。毕竟中国大学生毕业面对的生存压力可能要大得多。 但是在这里,我也反向提供几个参考意见,这也是我回国的理由。 第一,屌丝在哪里都是屌丝,不要以为美国或者欧洲的屌丝们过得就有多幸福。我承认加拿大或者欧洲某些高福利国家的底线是比较高的。在那边就算再差,混一套房子一台车真的是基本的不能再基本。但是试问,留学的诸位在国内有底层到这个地步吗?一套房一台车就满足了你的人生冲动?你对自己的能力如此不自信吗?我回国之前曾经跟我留在美国的朋友前半句说,我觉得我好歹美国top5毕业,不见得多优秀,再差应该在什么国家都能混碗饭吃。我对回国的风险有心理准备,但是我觉得,恰恰回到一个文化更了解人脉更丰富的环境里如果你都做不成什么事,好像在美国就能出人头地,仅仅是因为觉得美国是一个更公平更不需要勾心斗角更纯洁的社会的话,我以为是对人性的正态分布缺乏基本认识,起码是腹黑美剧看的太少了。 第二,与国内的低底线对应的,是国内的高上限。当年火热的刘亦婷也好,曾子墨也好,甚至于我斗胆加上一句李开复,在美国都是什么耀眼的不得了的人物吗?恕我直言,曾子墨当年那本拿出来忽悠了一大片的“我突然发现自己不喜欢投行的生活所以我去了凤凰卫视”的鸡汤,真相是她搞办公室恋情被发现结果被迫辞职,这是投行圈里尽人皆知的事情,拿回国内炒了一圈赚钱而已。我在美国的同学,其实有很多都是很勤奋聪明优秀的人,但是大多数都早早的老婆孩子热炕头,过起了美国式的安稳生活,并且觉得理所当然,这其中全是他们的主观原因吗?我以为不尽然。反倒是这些年发财的也好创业的也罢,折腾出点动静的,基本都是在国内。因此我回国的时候说的后半句就是,虽然回国有风险,但是回国可以做的事情似乎也多一点。 最后说两句话,第一句话呢,绝大多数中国人会生活在中国,这是宿命,很显然,在日本移民潮最汹涌的时候,绝大多数日本人也还是要生活在日本的。一个巨大的人口留学普遍化,美国当然在宏观上不可能给中国人提供那么多位置,H1B已经决定了大多数人是要回来的。以前去的人少,回来的人好像是渣,今天只是一个正常的必然的现象而已。何况中国在我心里不会崩掉,我佩服那些真的抱着回国了可以做有益的事情而回国的,而不是那些混不下去想回国靠爸妈托关系找个工作再拿海龟身份泡妹子的。我想前者是越来越多了,中国已经不是什么都做不了的地方了,我们甚至有很多东西做的比美国更好。后者也越来越少了,因为中国的妹子现在也没那么好骗了,你是海龟怎么不开个保时捷,估计在国外也是臭屌丝。 第二句呢,人生的幸福是求仁得仁,我不是来鼓吹回国发财的。但是生活就是围城,但凡你认真的去看所有状态的转换,去体会墙内外的两个样子,你就知道,没有什么去美国或者回中国就能解决的问题。人学习的一切就是为了知道如何更好地认识自我和世界,你找到适合你的就好,这个别人不能教给你。至今,我闭上眼常想起日出的密歇根湖,日落的哈德逊河,在湖边跑步吹着夏风的感觉。我不敢随便回母校,因为自己做的还不太好。但是如果有个人真心对我说,我好爱这种感觉,三里屯陆家嘴国贸的拥挤让我窒息,那我会跟他说,留下吧,好好吹风。 以上。 ps:这么多人点赞,受宠若惊。我就补充两句吧。 最早出国的时候,见识少,愤青过,向往过民主社会的各种好,看不起过清北复交,觉得自己高考分数也够清北,又上了复交,不稀罕。 呆久了,才知道民主的滋味固然好,可是回头看,我们这个国家的样子有各种成因使然,也没有那么糟糕。美国的名校不错,可是清北的人才一样很优秀。 归根结底,这个世界是平的。 我回答这个问题之后常在想,到底什么算混不下去。在温哥华我见过不少富二代,在加拿大就是帮全家坐移民监,高中第六年毕不了业,大学考试就没搞清楚过哪天。不过有钱,应该不算混不下去,回不回国也很自由。在美国有不少优秀的同学,毕业以后去投行或者Googlefb之类的,在纽约挣个一年十几万美刀,算不上有钱但是也能养活自己,还有一些在其他没那么繁华的城市,已经买了房结了婚。差一些的找个普通工作,做个会计师什么的,多少将来混个美国小中产是没问题的。好像也不能算混不下去。毕竟这四个字太低了。 其实回了国,我们这些普通人不也就是混个中产就不错了么。说发财,有几个人能做马云,很多回国来创业的,也是昙花一现。 那干嘛不留在戾气可能少一些,空气好一些,房子便宜一些,人身自由一些,安全感可能强一些的国家呢。 在芝大的时候,因为脑子比较笨,属于拉低我数学系平均水平的那种,别人有时候看几个小时的东西,我要看一夜,于是经常看见芝加哥早上四点的太阳,然后会觉得寂寞。那种寂寞可能很多留学狗都体会过,我会怀念复旦南区的黑暗料理,会怀念从小长大永远热闹的三里屯,会想北京那么多朋友随便叫一个出来玩儿不会像美国这么无聊。 其实说到底,混不下去,也许是如果作为第一代移民去适应美国的主流社会,我不太愿意承受这种代价。有些人觉得我如果一辈子奋斗能在美国做一个普通人立足就很好,孩子将来也能过的更幸福。但是这种人生终点,我不想要。即便当回到北京,我就立刻厌恶起雾霾厌恶起人山人海的时候,如果让我再选一次,我还是愿意在中国做一个普通人,而不是在美国。 可能我有一天财务自由了,就会想跑到美国去?我也不知道,人就是这么奇怪。 理智人的任何选择,都是综合了一切利弊的权衡。对我来说,回国到底是因为什么,也许在这些权衡里,国内的那一点点烟火气和国内的那一点点不确定性,战胜了美国的蓝天白云。你如果一定问我,你是不是害怕在美国留下需要面对的挑战?也许是吧。但是人生并不是非要选择某一种挑战才光荣啊。为什么不去一个你觉得更舒适的环境里战斗呢?我并不觉得我在中国今天面对的挑战是比在美国小的。 当然,会有一些比我厉害的人突破我的上限。有一些朋友在美国做research或者创业的,在他们的路上,觉得美国提供了更大的世界,我祝福他们。也有一些比我差的人突破我的下限,在美国几年英语还是一团渣的中国留学生也不少,有的家里出钱注册个公司拿了绿卡,有的回国靠关系一样活得舒舒服服,我也不会去从这些人身上找到什么优越感。 我只知道,重回当年选择的那一刻,基于我当时的视野范围和认知水平,我做了我认为最好的选择。是好还是坏,这就是我无法改变不能回头的了。不论是不是留在美国,或者别的什么国家,遵从你的内心,面对你的选择,创造你认可的价值,这就是美国这个国家教会我最好的东西。 祝福所有想或不想在海外混下去的留学生朋友们。 再ps:那些从心里觉得留在美国高人一等,把回国看成一种灰溜溜的失败的人,就不要和我争论了吧。你们的潜台词是,美国是一个更牛逼的地方,哪怕是混在那里做一个普通人也是一个更优的选择。所以没有做这个更优选的人,一定是不具备相应的能力。这些人是弱者。 三十年前也许吧,我不了解,但今天一定不是。 何况,融入美国社会的文化,然后在这个新的文化里实现自我,绝非很多没有在美国长期生活的人想的,仅仅靠一口流利的英语,或者叫几个白人朋友就能解决了。诚然,对于很多普通留学生来说,回到中国是一个比较省力的办法,这里是自己的comfortzone。但是我很奇怪的是,这个世界上有谁规定一定要去挑战另一种文化的生活环境才是光荣的吗?更何况,对于很多人来说,也许不把精力耗损在适应生活环境的斗争中,他们可以做出什么更了不起的事情呢?之所以说第一代移民艰难,就是因为大多数一代移民绝大部份的精力,都用于重新改造自己来适应这个大熔炉。这对于任何族裔的移民都是一样的。 喜欢向往美国的人,美国教会你的不是生活在那里就有什么荣耀感吧?这不是我们这个民族最起码的自尊心吗? 我无意把这个答案变成一些偏离主题的争论,我只是觉得,作为正态分布里那些没有不努力也没有刻苦突破到天际的普通留学生,他们中的很多人未见得在美国混不下去,因为在美国混下去的底线真的是很低很低的。但是新一代的留学生愿意选择一个自己觉得生活质量更高的环境,这没有什么可指责的,更没有什么值得被鄙视的。 那些一边喊着中国社会如何歧视弱者不公平,一边凭着自己对美国的臆想来这里歧视回国留学生的,一边民族主义情绪沸腾一边又想生活到美国的,就不要跟我聊了。三年前回国的时候我不敢,今天我还是挺有自信的说一句,在北美的时候我不比白人差,今天回了国,我也混的比绝大多数人强。变相打地图炮的都是傻逼。 以上。 职位高的女性都是睡上去的 智商高的人情商都低 成功人士都腹黑阴险 在国外读书的都是富二代 专家都只会瞎哔哔替赵家人说话 学习好的以后肯定都给学习差的打工 所以 留学生回国都是因为在国外混不下去 手动【抠鼻】 2008年,我刚刚大学毕业。毕业典礼后的暑假,我回到家乡,通过亲戚的关系,进入了一家政府背景的文广公司工作。同事们在了解到我在国外读书的经历后,都会在羡慕和赞叹之余,加问一句 “加拿大那么好,你回来干什么呀?” 还有一些同事私底下问我 “是不是在国外读不下去了,回来谋一份差事先混着?” ........ 以我个人经历,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是的,至少在当年,有很多人认为留学生回国是在国外混的不好。”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并不复杂。 即使在人民币坚挺升值的今天,出国读4年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对普通人家并不是一笔可以随意对待的开销,何况在当年我读书的日子。那时,一英镑换15人民币,一欧元换10,一美元换8,一加币换7。我一个学期上六门课,一年上14到16门课,每门课当时的学费平均在一千两百加币,每个月的房租在四百加币,每个星期吃饭要花掉30加币。把这些数字乘以一年12个月,再乘以汇率,大家可以算一下大概是多少钱。这还只是最基本的吃喝,没有算交通,没有算偶尔的娱乐开销,没有算医疗保险。 既然是高投入,按照普通人最淳朴的逻辑,换来的理所当然是高回报。 别说丰富了自己的人生经历这些务虚的,就说说毕业后的薪资,能达成高回报吗? 而当年中国平均工资年收入是多少?2009年我在深圳,做销售支持,每个月的基本工资是8000人民币。我想这个薪资水平,在我的岗位和我的年龄,在全国范围内不算低,如果回到我的家乡,类似的职位大概是要减掉1500一个月。 除去日常开销,日后可能出现的房贷和车贷,你回国后的收入到什么时候才能还清你父母当初为你付出的学费? 同期在加拿大,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正常的普通工作月薪是在2500加币上下;在投行和事务所实习,一个月也能有2000加币;如果你愿意做一个contractor码农,每个月能收到三次2000上下面额的支票。在安大略,曼尼托巴,BC,只要毕业后能找到正常工作,一到两年内就能拿到永居卡,在魁北克,连工作都不需要,只要你法语流利,留学生一毕业就能申请移民。有工作,有枫叶卡,就能享受公立医疗,享受育儿方面的福利,能把当年的学费转化为退税点数。 再不济,黑下来打工,在餐馆里收收小费,买个烂车送外卖,到华人装修队做苦力,一个月也能有两千多加币。苦干一年,省吃俭用,就能把当年一到两年的学费赚回来。 在国外,再苦再丢人,投入的学费能在十年内赚回来,这是看得见摸得着能确认的。高投入即使没有高回报,好歹能回本。 而在国内,以当时的薪资水平,貌似要把这笔钱赚回来是很难的,在可见的未来,高投入有大概率是要打水漂。 既然选责出国读书,就要选择背负起相对高昂的投入,面对起周围人更高的期待。别人认为你在国外读完书,就应该进入500强,买个大房子开个保时捷,娶个白富美,股票基金买全了还不亏,还能給儿子孙子存一笔去藤校的钱,这都是正常想法,你不应该讨厌别人俗气。 也要明白,高期望之下常常是高失望,你哪怕生活在北上广的平均水准以上,只要是没有达到对方的期望值,对你的评价也会是“混的不好啊”。 你的父母可能不会向你吐槽经济压力,这不代表他们对你没有更高的希望。所谓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每一个父母在说出“别担心钱,父母百分百支持你”时,心里深处其实都免不了一番颤抖的。一百万的学费啊,若是换回来一副平庸的模样,回来领一份不上不下的工资,未来40年可怎么办?就说我爸吧,他虽然一直“怂恿”我高中就出去,可真到要真金白银汇学费的日子,他愁的睡不着,反复问我“托福有把握吗?雅思有把握吗?能报上名校吗?能三年毕业吗?” 毕业后,我爸妈和我说,家里当时全部的存款都不够你四年的学费。 父母每每催促我尽快完成学业,暑假寒假不要回来找中学同学玩,我也曾很郁闷过,觉得他们不通事理总在逼我,可事后想来我有资格吗?我爸是大国企的技术骨干,中层干部,是领导都要听他意见的权威,结果为了給我凑学费,他临近退休的年纪被逼着下海了。我爸搞出了一种独门配方催化剂,能替代国外昂贵的原装货,从一开始在农村小作坊里非法生产,到卖遍周边省份。体会一下中国的小民企要做大企业的生意得有多难,他一处级干部給人家科员点头哈腰卖笑送礼的,个中压力和艰辛是啥体会?和他的境遇相比,我能抱怨啥。 不谈混的好不好,但求心里有把账,让自己人生的每一分秒对得起他人为你的投入吧。 Inconclusion, 放着在外面能回本的机会不去干,非要回来做舍本的买卖,在普通群众质朴的逻辑里,合理的解释只有一条 “你在外面混的不好,抓不住好待遇才回来的。” 这话听的郁闷,但你不能怼,更不能怂,应该诚恳的和别人表示,自己的专业和能力在国外无从发挥,只能拿三千多美元一个月,而回来之后你每个月实实在在的能拿三五万,这样大家就能理解你的选择了。 反之,把自己在国外的履历说得天花乱坠,可回到国内干啥好像都拿不出手,即使别人不纳闷,自己也要扪心问“我这些年在忙活了什么?是否是在浪费财富,在虚度光阴?” 如果你真的是以很平庸,甚至“很糟糕”,混的真的很不好的状态回到家里,怎么办? 答案是别对过去想太多,一切向前看。四年学生时光,相比起四十年职业生涯,不论是时间的长度和挑战的难度,都显得短暂而浅显。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自己的位置,相比较挂念着一时成绩失败,郁闷着一时混的不好,及早调整自己,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才是更重要的。岁月还很多,但时间也不等人,你还有很多日子去思考去寻找,但你若一辈子也没找到自己的价值就真抓瞎了,所以别把时间浪费的寻常的苦闷和埋怨中吧。 我的老同学中,有一毕业就“混”的很好,之后越来越好的;有毕业时风光一时,现在泯然众人的;有人毕业时很平庸,甚至差到没毕业没学历,但现在活的生龙活虎;当然也有毕业就差,之后一路滑向深渊的。 所以,别再纠结别人为什么评论你“混的好不好”。坦然,反思,活出自我和成功,这是重要的。 只有我中二地想回国一展雄图吗..... 然后发现国内比美国还不好过... 本科在美帝某村校读的(专业就不说了,普普通通的lifescienceXagriculture),大学期间跟随老板研究各类传染病(epidemiologyXstatsXimmunologyXdemographyXsociology...反正挺杂的,因为老板帮CDC做事,不算真正意义上一头栽进某个领域的大学教授)。 寒暑假大部分时间都跟着她跑非洲拉美疾病outbreak的地区,尝试用我们做出来的模型,协助当地的政府、科学家、医生解决各种人畜共患病的问题(这个星球病得太严重啦~)。因为领域的特殊性,很好发casereport或者review,所以整个四年实验室高产似母猪,biubiubiu往外发,我自己署名的东西也不少,大三大四还蹭了两波核心期刊的paper哈哈(用到了我的专利,不过算起来我的contribution排在末尾吧...) 毕业的时候department给了我一笔钱鼓励我,乐呵呵。我的老板找我谈天,问我有没有继续phD的打算。但是因为家里有人在国内疾控中心,从小耳濡目染,还有我自己平时也有关注一些国内贫困落后地区疾控力度不够的问题,因此想回国了解一下国内对于传染病的研究水平,对郭嘉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所以我就猴急地回国乐(现在想想年少的我真的好中二啊哈哈哈哈哈哈) 接着发现自己一区区本科在国内科研界根本没有立足之地,处在了国内科研鄙视链最底端。 一开始没有利用家里的资源,靠投简历应聘上了某大学研究IAV的实验室的助理,结果被一位高大上的博士生理所当然地使唤去做翻译了。。(就是他们有感兴趣的文献发给我,我帮他们仔细解读,然后把方法和结论整理给他们听,因为他们没有时间自己看,博士生都很忙的)。。。一开始我挺乐意做的,因为读文献自己学到了很多。但是后来我发现,博士生让我把这些文献解释给他们听,是因为这些文献的研究方向是热门,他们想要照着这些文献的思路自己搞一篇差不多的,然后去蹭个热门(哈哈被我说的好像微博啊)。打个比方,A文献做了HIV的某个蛋白的研究,B文献做了HIVRNA层面的研究,他就把相同实验手段apply到IAV上,最后搞个差不多结构的paper,拼起来。 我当时听了整个人都懵逼了,直接把别人的思路拷贝过来?还有这等骚操作???然后我发现,原来周围的博士生研究生都想这么干......所以这样做,科研的乐趣在哪里咧?? 我就拒绝帮他们做这些了...说我想参与实验设计,想和大家一起开脑洞想办法,然后我就因为没有处理好实验室同事之间的关系+消极怠工被怼了哈哈哈哈哈(捂脸)然后当年的我年轻气盛,直接就不干了(我的宝贵的半年~不过后来安慰自己,至少读了好多好多文献嘻嘻,IAV的知识学到了不少) 后来我跟我爷爷讨论起了这件事,他就安慰我说这种事看叫兽的,然后帮我找了个更靠谱的哥们,研究寄生虫传染病的(寄生虫,我喜欢!)。 所以这次我终于能做一个实干派了吗? 当然不是。 碰上基因热潮,整个实验室搞起了基因哈哈哈哈哈哈 A:“今天研究传染病的传染机制有进展了吗” B:“没有” A:“那就它的研究基因吧,保证你分分钟上SCI热门~” B:“哈哈哈哈好呀好呀” 然后我就开始了半年丧心病狂的biotech+bioinformatics的双重洗礼 爷爷我不想呆在国内了...QAQ 所以我在深不见底的中国科研水潭的表面扑腾几下,连水花都没有溅起就默默怂回美国继续读phD了.. 当然还是原来那个老板,而且她在听说我学会了设计基因的引物和接头,以及数据分析技能后,感到非常surpriseandproud,然后说下半年开了个基因和malaria的项目,我可以去接手了 从我2010年国内本科毕业到北美读研,我就一心想要毕业后在美国工作。那会还属于对成功的定义比较单维,认为都来美国读书了,读完就回国也太失败了。 然后就是研究生几年认认真真刷GPA,做作品集,建立network,TOP事务所的实习,毕业后顺利的拿到return左边offer右边。 但人的命运有时候是拜大环境所赐的。 2014年,在我毕业在加州工作一年后,工作签没有抽到签,这意味着,我要回国了。 当时的心情,怎么来形容,就是一声怒吼:人算不如天算啊啊。 而且有意思的是,差不多前后几届毕业的中国同学们知道我的情况后,都是那种很“惋惜”或者很“同情”的语气来安慰我:回国也蛮好的,至少离父母近。 所以说,那个时候,大部分华人的价值观里,还是留在北美工作才是“成功之道”。如果你毕业就回国,要么就是“比较失败”,要不就是“比较倒霉”。 2014年7月,我被总公司派回了国,回到了北京。 然后,怎么形容呢 接下来的三年,是我自认为人生前30年的巅峰时刻。 之前出国前在国内的生活基本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在美国读书的几年,美国的城市基本都玩遍了,但是发现反而自己国家的大好河山几乎都没去。 因此,在国内的几年,趁着出差,走遍了祖国的风景秀美的地方,再次惊叹于我们饮食文化,地域文化的博大精深。 然后在国内工作的几年,因为机遇好,工作上有了很多的突破和良好的平台,短短几年,见识了身边很多同龄人创业的一夜神话和地产行业大佬们的风光人生,对于一个entrylevel的职场小白,这样的三年对我的职业规划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国内,没有身份的桎梏,没有文化的隔阂,我折腾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除了本职工作以外,各种各样的机会也接踵而来。 怎样形容那种“爽”呢? 我记得我工作第一年在我们公司加州办公室,和我一起入职的有一个entrylevel的美国妹子,妹子学校一般,专业能力也一般,但是进了公司后,她很快可以和办公室老人们打成一片,然后一些老板让我们尝试的当地network,她也做得风生水起,对比来说,我一直都觉得很难融入,包括network的建立也是一头雾水。这个事情一度对我打击很大,都怀疑自己能力了。 但是等我回到国,适应了半年后,哪怕没有一丁点国内工作的经验,但是老板带我出差,开过几次会后,我发现我完全知道该怎么followup,怎样去推销我们公司,去谈项目,包括汇报等等,好像都是信手拈来的技能。 这就是文化的共同性。在美国,哪怕我认为自己日常工作生活语言没问题,但是文化的粘连,不是你一个来这个国家学习了几年的留学生可以一下子融会贯通的。当然,我身边肯定有这方面做的不错的华人,但是这样的华人放在中国大环境下也同样可以出类拔萃的,那真的就是情商高。 但我属于比较懒的,也不太喜欢去突破自己的“舒适区”。 因为,当我阴差阳错回国工作,就是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 时代不是曾经“月亮都是国外的圆”的时代了。 中国目前的机遇及环境其实更适合有留学经验的人回去“淘金”。文化上的舒适感,语言沟通的顺畅,人际关系的熟悉感,这一切都是刻在我们骨子里的基因,一但点燃,你会发现比在国外纠结老外文化俗语时的忐忑开心太多了。 不过有意思的是,2018年,等我因为工作再回到美国,我发现身边的盆友,已经越来越多主动回国了,当然有些还是因为工作签,但不少都是因为国内更好的左边offer右边,或者厌倦了美国“好山好水好寂寞”的生活而回去的。 但不管怎样,选择是自己做的。回与不回,不是成功的定义,只是你对某种生活的选择。
扫描上面二维码,微信咨询
落户上海咨询热线:13671738356
公司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虹桥路777号
咨询热线
13671738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