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上海|马来西亚留学生奏响二十四节令鼓 近日,在闵行的一个剧场里,来自马来西亚的几支鼓队集结,为观众上演了一场《北奏》演出,将二十四节令鼓这个马来西亚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给更多人。 顶着学业压力创鼓队 印有二十四节令“春分”“小寒”“惊蛰”等字样的单皮鼓一字排开,背后是一张张洋溢着青春的笑脸。演出由长青上海交通大学二十四节令鼓队开场,这是由一群马来西亚华人留学生组建的社团。舞动的鼓棒奏响的是这群少年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和传承。 交大学子刘丞庆和同在交大的马来西亚籍华裔留学生朋友一起组建的上海第一支二十四节令鼓队,两年时间已在文化交流的舞台上大放异彩甚有名气,鼓队如今不乏中国学生,这支社团也成为中马文化交流的平台。 据了解,二十四节令鼓是马来西亚华人于1988年联合创作的一种鼓乐表演,2009年被列为马来西亚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中国古老文化智慧的二十四节气成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全球华人深受鼓舞。而二十四节令鼓在亚洲的华人世界,已成为一种结合鼓乐、中华智慧及书法艺术的演艺形式,更成为一种激励人心的中华文化符号,在许多大型的中华文化节庆上不可或缺。 刘丞庆第一次知道二十四节令鼓是在小学课本里。“当时我就读于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小学,华文课本中就有一个章节介绍了二十四节令鼓。”直到参加当时姐姐就读的吉隆坡中华独立中学的一场新春活动,他感受到了久闻的“二十四节令鼓”的魅力。他立志要考上这所中学更进一步接触二十四节令鼓。 “高一那年我当上了队长。”刘丞庆的艺术启蒙老师是马来西亚著名艺术家、手集团创办人及艺术总监吴圣雄。 2014年,在吴圣雄教练的指导下,刘丞庆创作的《生命》一曲在第三届二十四节令鼓国际观摩会暨大马精英赛中获得了冠军、最佳阵型和最佳编曲。 “当初刚来到上海交大时,因为学业繁重,我还没有成立鼓队的想法。”交大众多的马来西亚留学生为鼓队的成立提供了人力支持,鼓励刘丞庆踏出了第一步。 他乡遇故知因鼓结缘 “我们最终确定了首批15人队员。”初出茅庐的鼓队在留学生服务中心的支持下很快接到了第一场演出——校级跨年晚会。而当时两个难题摆在了鼓队成员的面前:买鼓的经费和紧迫的训练时间。在马来西亚二十四节令鼓协会副秘书郑洲升的帮助下,他们最终筹集到了购买12个鼓的资金。刘丞庆告诉记者,要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将队员们从零基础训练到演出水平,“当时的训练时间甚至达到每周10小时。”一般鼓手从零基础到上台演出至少要练上一年,而交大的马来西亚同学通过两个月的密集训练,就完成了首场演出。 对于二十四节令鼓的魅力,刘丞庆有他自己的独特感受。“二十四节令鼓的演奏需要肢体配合、需要强大的体能支持,更需要与队友良好的默契配合。” 负责日常事务的社长亦婷说,一开始,鼓队只有丞庆一个人会敲鼓,其他人都是“零基础”,是队长手把手一点点教会大家。 开创新曲目传承文化 鼓队的第一个曲目使用了部分“传统花式”,这套基本花式能使世界各地每一位节令鼓手彼此辨识。“第一支曲目排完后,我们开始全力往创新路线走。”少年们致敬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不仅表演击鼓,还将书法、武术等元素融入,赋予节令鼓更多色彩。 如今,中国学生的加入也使得这支鼓队成为中马学生交流的平台,而不同国籍的队员们很快融入,因为大家找到了共识——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 即便在马来西亚,此次来演出的两支专业团队要传承这项文化也并不容易。但马来西亚华裔留学生让它在交大“开花”,把鼓声带出校门,让越来越多的人听到来自中华古老文化的呼唤。这支队伍在成立不到两年间已经进行了超过30次跨校、跨区域演出,比如参加复旦文化交流日活动,赴福建华侨大学公演,还在第八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北斗之夜”上为中国学术界人士表演。他们甚至还受邀回到他们的祖国马来西亚演出。 “我们期待在这条传承技艺与文化的路上有更多的志同道合之人并肩前行。”刘丞庆说。 新民晚报记者易蓉 举报/反馈
扫描上面二维码,微信咨询
落户上海咨询热线:13671738356
公司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虹桥路777号
咨询热线
13671738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