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好年华,出国学习技术,开阔视野,成为学子们深造的选择。 但是,许多人一走,就没有回国。 “清北的出国后都不回国”,“清北是美国人才的预科班”,成了人们的闲谈。 报告显示,截至去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为305万左右,回国的人数约144万人,不到一半,清华大学出去的留学生中,有81%选择不回国。 北京大学是中国大学中出国留学人数最多的,本科生出国率达到30%。 有不少公费留学生,享受巨额福利,却违背合约,花了国家的钱以后,抛弃国家,修改国籍,从此不相往来。 比如清华天才林桦,美国波音公司的首席科学家。 拿着30万美金的年薪,他让波音公司拿到十亿美金的订单,也给美国带来了新式导弹武器,参与制造了大绝杀——洲际导弹。 个人事业做得风生水起,却给祖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威胁…… 对我国来说,这是巨大的人才流失,国防的威胁。 一边是高薪福利,一边是回国效劳。选择哪个? 学子心中的天秤,往往有些“偏向”。 今天要说的这个人,却是位“超级异类”。 他叫陈嘉澍,是中国唯一的“富布莱特奖学金”获得者。 该奖学金于1946年在美国建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声誉最高的国际交流计划”之一,更是美国政府网猎人才,增强软实力的手段; 奖学金以竞赛选拔的形式,颁发给科技领域顶尖的学生,邀请他们到美国名校进行交流,培养他们成为科学家级别的人才。 陈嘉澍出生在浙江的一个普通家庭,还做过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工作,他在爷爷奶奶身边生活; 他从小就表现出极强的好奇心,喜欢钻研;别的孩子学习需要督促,他却将很快适应了学校环境,成绩名列前茅,父母没怎么操过心。 2003年高考,他同时被香港大学和复旦大学录取。 陈嘉澍选择了复旦大学,原因很简单,学费更便宜,因为家里只有爸爸挣钱,他不想成为负担。 在人才济济的负担,他的成绩依旧突出,拿下电子工程专业的全校最高GPA4.21(满分4.3),大学一年级拿的全额奖学金。 此外,他还热衷于运动,全面发展。一提起他,老师就津津乐道,说他简直无可挑剔。 香港大学到内地招生的时候,他考下了全额奖学金,如愿以偿凭自己的实力进入港大就读。 由于出色的表现,港大推荐他到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CMU)交换一年。 环境的屡次变化,荣誉的汇聚,并没有扰乱他的心神,使他泯然众人。相反,他依旧沉浸在知识中,刻苦学习。 23岁,他写出了《无线射频集成电路》论文,文中提出的“未来无线通讯发展的方向”,让普林斯顿的大学教授赞不绝口,说他是“前途无量的科学家”。 2006年,他被选为香港学生代表,与全球70多个国家的120名学生角逐“富布莱特科学奖学金”;参赛的只有三位中国人,其余两位来自清华和北大。 最终,有27人摘得桂冠,陈嘉澍是唯一获奖的中国人。 这笔奖学金折合人民币200多万,是全球最丰厚奖学金,涵盖了他未来几年交流学习的全部学费、生活费以及学术会议费用。 之后,他向斯坦福、麻省、加州大学等美国多所高校提出申请,要求“跳级”,直接读博士,最后顺利进入伯克利读博,继续钻研无线通讯; 此后,他的技术逐渐与国际接轨,多次获大奖。 出国之前,他说“希望自己学有所成,归来后能协助祖国这方面的发展”,但不少人认为,以他的实力及美国对他的青睐,他铁定会改变主意,留在美国工作。 事实上,他初心未改,2013年博士毕业后,在美工作了一段时间,带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回国创业,创立了一家科技公司,致力于开发驾驶中的“毫米波雷达技术”。 想象一下,如果陈嘉澍这样的创新型人才留在了国外,留在人才济济的硅谷大厂,对他个人来说没什么差别,但我们的民族企业又多了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国内又少了一项开拓性技术。 许多出国留学的杰出人才,拒绝绿卡,选择回国。 他们甚至被称为“怪物”。 “侠客”施一公,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三年跳读完本科,一直排名第一,随后到美国排名第二的翰霍普金斯医学院深造,毕业后被聘为学校的教授,学校专门为他设立了巨额科研资金和最高级实验室。 获得终身教授职称后,他却决定回国;学校开出千万美金的科研经费给他,但他干脆地拒绝了。 回国后,他创办了西湖大学,并担任清华大学教授,带出许多博士生,继续为国家培养人才。 四川少年曹原,用“天才”来形容一点不为过。 他三年就读完小初高课程,14岁被中国科技大学录取,多次获得郭沫若奖学金; 在科技大学,他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物理界的难题,发表了两篇对石墨烯的重大发现,震惊了中外物理界,很多歪果仁都尝试着理解和拓展他理论。 他被评为“2018年度影响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榜首”,登上了《Nature》封面,被称为“天才”。 18岁时,他发现国内的现有设备比较陈旧,不足以支撑他的实验过程,便决定出国深造,被麻省理工满分录取。 在麻省理工,他日夜泡在实验室,22岁时攻克了石墨烯超导角度的问题,解决了困扰科学家们107年的大难题。 面对这样一位天才,鲜花掌声,绿卡金钱,自然会主动投来。 但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他说:“我是中国人,学成后我要回国。” 昔日的神童变成了博士,回国后,他加入了华为,继续研究石墨烯,研发出散热系统,应用到了手机上,手机散热系统更加完善,受到消费者青睐,提高了销量。 曹原是95后,他这个年代,物质丰厚,不为生计发愁,内卷严重,很多人只好躺平,或出国追求新生活,但他能够保持一颗科研的决心、浓厚的爱国心和事业心,不怕吃苦,不随大流,实属罕见。 四川女孩蔡雨晨,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在巴黎雷诺设计工作室深造; 2017年,她在未来汽车设计大赛中展示了一款新概念的磁悬浮列车,技惊四座,夺得冠军,俘获了许多外商的心; 一家德国公司出价5000万美金,购买她的专利,但她拒绝了。 她说,想把这个专利留在自己的国家,争取有朝一日超越西方。 5000万美金,足够享受一辈子,在这么大的诱惑面前,她却坚持了内心的选择。 如果说,在当今这个时代,“爱国”被演绎为“奇怪”,“爱国”需要勇气,来对抗流言蜚语,那么我们希望这样的“怪人”能多一些。 话俗但理不糙,正是高水平人才在各个领域的奋斗,无私的奉献,才有了国家整体的向前发展,才有了现在你衣食无忧的便利生活。 邓稼先 从国际角度来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比拼,这里的“人才”不只是技术,还有素质。 只有将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演变,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才能应对人口老龄化,为经济增长做铺垫。 一个又一个海外学子爱国意识的觉醒,选择回国发展,相信中国的未来是一片光明的。 文末说一句,留在哪里是个人选择,我们不做道德评判。 如果你做出了不回国的决定,起码不要诋毁祖国。 也希望更多的学子,能看到国内的机遇,敢于回来试一试,而不是一味地畏避。
扫描上面二维码,微信咨询
落户上海咨询热线:13671738356
公司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虹桥路777号
咨询热线
13671738356